“国家绿肺”何以伤痕累累

20.11.2015  10:42

  

      秦岭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被尊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国家绿肺”。但疯狂的开山采石,让“国家绿肺”斑痕累累,植被锐减、生态破坏让人震惊。(据11月15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国家绿肺”的“伤痕累累”让人触目惊心,“开采过后的山体寸草不生,只剩下大面积裸露的岩石,像一块块伤疤镶嵌在绿色的山岭中间。”植被被破坏的地方,沿着秦岭北部山脉,自西向东,从平原一直延伸到了秦岭腹地,就像病毒一样在这个绿色王国的版图上不断扩散。如此“国家绿肺”,又如何能“屏障”我们的生态安全?
  
  也因此,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2008年陕西省政府“一号文件”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在2015年前全面遏制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2014年开始,陕西省委又加大了生态考核权重,秦岭生态保护上升到新的高度。应该说,保护“国家绿肺”,已经有顶层设计。
  
  而操作层面上,也有具体的路线图。按照相关要求,非煤矿山企业验收合格一个复产一个,严禁未验收合格的非煤矿山企业非法违法生产。
  
  然而,如今的现状是,“关停”矿山热火朝天,“停产”矿山未停产。如记者在其中的一家“关停”矿山所见,“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上山下山的运输车就有七八辆之多。尽管天色已晚,但是山上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国土局对此表示,每年县里的执法部门会对矿山进行检查。但调查发现,“这些严格的规定似乎只停留在纸上”。
  
  其实,有关部门对此并非不知情,只是故意装糊涂而已。据有关部门“坦言”,“日常监管、赔付清理成政府难题”,于前者,如太白县国土局矿管股目前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既要负责全县的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还要肩负日常执法监察,人手不足是监管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于后者,“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政府补偿对于财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这真是让人莫名惊诧。保护“国家绿肺”的顶层设计,最后落实到一个县,只能靠矿管股的两名工作人员,以及财政无力承担、基本上无法兑现的政府补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中,让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而这显然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路线图、时间表,更要与责任制挂钩,比如“国家绿肺”如今依然惨遭破坏,应该明确,到底由谁为之买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钱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