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举行第十一届学术活动季颁奖大会
3月29日下午,国学院第十一届学术活动季颁奖大会在国学馆举行。国学院副院长梁涛,党委副书记张华,教授李肖,副教授李萌昀、林光华以及全体获奖学生、本科及研究生班级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张华副书记主持会议并简要介绍了学术活动季的由来和宗旨,以及本次学术论文及文学创作大赛的基本情况。她表示学术活动季自国学院创立以来持续至今,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学术活动季旨在激发同学们的学术科研兴趣,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帮助同学早日进入学术研究状态,并以科研活动带动日常学习。
李萌昀副教授介绍了大赛的评奖工作。学术论文组按照专业领域主要分为四组,分别是文学组、史学(含小学)组、经学与子学组、西域组,各组的本科生论文与研究生论文分别进行评审。文学创作组由国文教研室负责评审,不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
随后,国文、国史(含小学)、经学与子学和西域教研室的评委代表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点评。国文教研室教师郭文仪对四篇获奖论文分别做了深入中肯的分析。她表示,总体来说,获奖论文的瑕疵在于线索枝蔓,论述繁冗,建议适当剪裁,抓住重点论述。对于创作组作品,她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在诗歌写作中体现出的扎实功底,一方面也指出有的词作未能按谱填词,需要在磨练技巧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生活体悟。
教师张耐冬代表国史教研室(含小学)进行点评。他表示,获奖论文共同的优点是符合论文写作的通行格式,结构完整规范。在对每篇论文进行评析后,他提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要拘泥于名目的考辨,还应关照所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他强调,本次参赛论文的鲜明特点是将历史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研究,这是学术界希望看到的研究方法。
林光华副教授代表经学与子学教研室进行点评。她总结了参赛论文的两个可喜之处:一是越来越多同学“会写”论文,二是论文均表现出方法论的自觉,但是部分作品还存在论证薄弱等问题。她建议同学们加强哲学思辨的训练,同时在史料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精细化。
李肖教授代表西域教研室发言。他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对四篇参赛论文的内容做了简要介绍,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做了大致梳理,并着重介绍了几处亮点。他表示,西域组参赛论文数量较少,这多少令人有些遗憾。他鼓励同学们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学术训练,积极参与论文大赛,并从中获得提高。
随后张华副书记宣读了获奖名单,并与梁涛副院长、李萌昀副教授一起为获奖同学、集体颁发证书。本届学术活动季共收到学术类论文24篇,文学创作类作品22首(篇)。共评出学术类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9名;文学创作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参与奖4名;优秀组织奖1名。
2014级本科生曲强代表获奖同学发言。他对孟宪实教授、乌云毕力格教授的指导表示感谢,并表示,自己论文思路的形成和写作的完成得益于国学院多学科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广泛涉猎文、史、哲、西域等领域的知识,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自己2016年在台湾参加学术论坛时许多参会师生对国学院这一独特的培养方式均给予肯定和赞许。
梁涛副院长做总结发言。他回忆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并表示,在当时的教育理念下,学校过于侧重阅读,而不鼓励本科生写文章,这导致他的学术起步晚于同龄人,直到写了百万字以上,才打开了思路。因此,他鼓励同学们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适当地拿起笔来写一写,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这不管在学术研究还是社会生活中,都是很有益处的。梁涛副院长还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是抛弃中学的学习方法,早日进入研究状态,培养问题意识;二是多与老师交流,获得启发。谈及此次参赛论文的不足之处,梁涛副院长指出,参赛文章大多较“小”,希望同学们能对时代的重要问题做出回应,不局限于“专家之学”,而是要向“大家”甚至“大师”的方向努力。在发言的最后,梁涛副院长诚恳地说,在国学院这诚惶诚恐的十多年中,自己常常问心有愧,他引述了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的例子,勉励师生创造国学院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