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与历史学视野下的文献研究

25.04.2016  12:59

  4月19日晚,由著名历史文献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爱平教授主讲的《<四库全书>纂修与历史学视野下的文献研究》讲座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本讲是图书馆专家讲座古籍系列第八讲。黄爱平教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历史学女博士,师从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文化、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在《四库》学领域影响广泛,其《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一书至今仍是研究《四库》学不能回避的重要标志性著作。讲座由我校历史学院历史文献学教研室主任张升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黄爱平教授先以《四库全书》与宋代三大类书、明代《永乐大典》进行比较,并用“假如一个人一天读《四库全书》三卷,需要七十余年”的比方让听众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四库全书》的卷帙之大;又历数《四库全书》收书年代上迄先秦、下至乾隆年间,收书内容囊括中国传统典籍的各种门类经、史、子、集,甚至还包括与西洋科技有关的著作,让听众深刻认识到《四库全书》的收罗之全。

  介绍了四库全书的概况后,黄教授指出,《四库全书》这样一部大型丛书的纂修与中国古代盛世修书的文化传统及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密切相关。《四库全书》这样大型的丛书在古代的纂修情形和经过要比今日想象的复杂得多:首先从纂修来源谈《四库》的纂修,就包括对《永乐大典》的辑佚、内府书籍的办理和对进呈书籍的校阅三个方面,具体到每一书,编纂工作程序又包括清理甄别、版本鉴定、真伪考辨、内容考证、文字校勘、斟酌去取等至少六个步骤。经过这种复杂的工作后,《四库》的最终编纂成果才以著录书籍(计3461种,79309卷)和存目书籍(计6793种,93551卷)的形式展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四库全书》的纂修也催生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一部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意义的著作,《提要》以著作作者、内容、对篇章文字的考辨及评论等内容对《四库全书》所收书目进行了极富学术价值的编目和研究工作。

  《四库全书》的纂修虽然是文化史上的盛事,但也引发了一些文化上的负面问题。黄教授介绍了《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发生的禁书和文字狱情况及其影响,指出相关书籍的撤出销毁、部分内容篇章的抽毁、部分内容文字的改易都直接影响了《四库全书》的形态。

  《四库全书》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官修丛书,其装潢和贮藏也很有讲究。从外部说,《四库》的纂修直接导致了“《四库》七阁”的建造,七阁藏本中不同的印章起到了标识作用。从内部说,《四库全书》的用纸优质,为浙江上等开化榜纸(北四阁)和坚白太史连纸(南三阁;其版式统一,采用朱丝栏、半页八行、每行二十一字、注文用双行小字的规范式版式;其书册颜色也讲究,以春夏秋冬联系经史子集四部,用绿、红、蓝、灰色分别作为四部的封面,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之后黄教授从“《四库》七阁”的历史变迁一直讲到《四库全书》在当代的出版情况,也顺带介绍了继《四库全书》以后与之相关的《四库存目》、《四库禁毁书目》、《四库未收书目》、《续修四库》等书籍,使听众们体会到《四库》学的博大精深和其作为一个学科的巨大生命力。
讲座最后黄教授指出,相比于缺陷和遗憾,《四库全书》的价值和功用更突出,其在保存典籍、传承文化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当下研究四库学,必须结合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研究视野,对《四库全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综合研究。

  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几名听众还就《四库未收书目》的具体情况、续修四库的当代研究工作等问题向黄教授请教,黄教授就问题进行了精当的解答,并希望广大听众们继续关注《四库》和“四库学”,增进对传统典籍文献的了解和认识。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