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治理石漠化 小山村有道道

15.06.2017  12:43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在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方面,四川主要的作战对象是石漠化,根据监测,全省共有石漠化土地1098万亩。近日,记者走访基层,探求石漠化治理的经验。
   硐坪村实践既培土植树又调产业结构
  “不要刨到树根上去了!”6月3日傍晚,眼看着暴雨就要来了,泸州市叙永县落卜镇硐坪村村主任傅延山冲着正在核桃林劳作的乡亲们喊着。他告诉记者,刨到树根,不仅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还会让核桃减产,“腰包不鼓,这山又都成了石头山。”
  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治理石漠化,工程措施是最有效、最实际的选择。惟有如此,才能恢复地表植被,实现保土固土。
  但植树造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想保土,先保树;想保树,先致富。”这是与石漠化战斗多年后傅延山总结的经验。作为全省最早开展石漠化治理试点的地区,硐坪村大规模治理石漠化的历程,已有14年。
  2003年,硐坪村石漠化覆盖率高达60%,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远低于全省平均值。
  治理石漠化,当地有过很多尝试,但多以失败告终。最终,打破治理怪圈的秘诀在于,在培土植树的同时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
  以往,当地在陡坡上种玉米、土豆,收获完毕,一把火烧掉秸秆。年复一年,陡坡上土层越来越薄,产出的玉米、土豆越来越少。2003年,一亩土豆、玉米的产值不过400元,且有下降的趋势。
  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勘察村庄后,开出一剂药方:划出最脆弱的部分,禁牧禁耕;其余地区,严禁烧山,然后培土,种核桃和速生竹,林下间作蔬菜。
  “这个搞法好。”傅延山说,尽管核桃要经过5年生长期才会挂果,但在挂果前,村民可以依靠种蔬菜增收,“主要是小白菜和辣椒,一亩地一年下来也有个600块。”等到核桃进入丰产期后,核桃加林下蔬菜,每亩的收入稳定在3200元以上。2016年,当地人均年纯收入突破6500元,彻底摘掉穷帽。
  同时,根据叙永县林业局监测,过去14年,硐坪村的森林覆盖率由15%增至55%,全村水土流失量减少80%以上,地表土平均厚度增加8厘米以上。
   既能致富又能治山这类模式和经验将推广
  “现在你劝他去烧山、去砍树种玉米,他都不得干。”在叙永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治理石漠化,归根结底还是一场“人民战争”,只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借鉴硐坪村模式之后,我省于2008年大规模启动石漠化治理。
  截至目前,四川先后在8个市州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至2015年底,全省已累计治理岩溶土地439.95万亩、石漠化土地约123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对全省既能致富又能治山的经验进行总结,选择一定模式予以推广。”省林业厅造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省在石漠化主要分布的10个市州46个县(市、区)启动全省第三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本次监测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更新全省石漠化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评价监测期内工程防治成效。目前,相关监测已经结束,具体数据尚在统计整理之中。
  前述相关负责人透露,年内,我省将依据检测结果制定并实施新一轮石漠化治理规划。(记者 王成栋)
敢把荒漠变绿洲 共建绿色新家园
敢把荒漠变绿洲 共建绿色新家园 ——四川全面打响生林业网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蹲点记
光秃石山渐披“绿装” “产业革命”带富百姓 ——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