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喘息服务” 政府花钱请人照顾老人
全国首部地方性居家养老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已于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关心居家老人需求的同时,那些长期守在家中床前的照料者却常常被人忽视。
为此,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推出“喘息服务”,由志愿者参与照料辖区内的高龄、失能、失独老人,让一年到头连轴转的家属得以“喘口气儿”。
案例
为帮老人修脚 到修脚铺拜师学艺
作为原京棉二厂的职工宿舍,八里庄东里社区颇有几分怀旧气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三层红砖楼历经岁月打磨,已入垂暮之年。同样老去的,还有不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居民。
上午快10点,39岁的志愿队队长梁会兰手捧一盆枝叶繁茂的绿萝来到20号楼。沿着昏暗逼仄的楼梯间绕上顶层后,她熟练地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看望“喘息服务”对象金大妈。
听到开门声,金大妈的儿子笑盈盈地从屋里探出身,“就知道是你来了,快进来,老太太念叨着你呢!”10来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塞满了各种家当,半躺在沙发上的金大妈有些吃力地坐起身来,梁会兰连忙过去搀扶。金大妈紧紧地攥住梁会兰的手,用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不住地念叨着,“我这腰还疼呢,吃了止疼片,怎么还不见好啊!”
95岁的金大妈去年12月份不小心摔伤了腰,因为年事已高,没办法做手术,只能在家静养,四个多月以来,全靠儿子陪护照料。“我算是给‘拴’在这儿了。”金大妈的儿子有些无奈,“请保姆吧,不放心,自己照顾呢,又实在是有点吃不消。幸亏有小梁过来替一把,帮着做顿饭,陪着聊聊天,能让我喘口气儿。”
“膏药贴了吗?”梁会兰看了看金大妈的腰,“贴着呢,好不了了!”金大妈眼神有些落寞。“您别心急,冬天骨头长得慢,现在天儿暖和了,过段时间就会好的。您瞧,我给您带了盆什么?”梁会兰把绿萝放到沙发旁的小桌上。
“这是快母亲节了?”金大妈的儿子好奇地问道,“没呢,我就是看着这盆长得挺好,想给老太太拿来,让屋里能有春天的气息,心情也跟着好起来。”金大妈的脸上很快有了笑意,指了指窗户上的窗花,“这是小梁过年时候贴的,红彤彤的,看着心里就暖和。”
“阿姨,您脚指甲长了没?要不要剪?”
“不长呢,下次再剪就行。”
金大妈说完,拍了拍梁会兰的手,“你总是待我这么好,我老盼着你来。”为了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修脚,梁会兰特意到修脚铺拜师学艺,又买了套修脚工具,“老人容易有灰指甲,自己剪不动,我就帮着给修修。”
规划
每月至少一次服务 明年扩大到70户
在八里庄街道,梁会兰的服务对象远不止金大妈一家。自从1996年当上京棉二厂团支部“学雷锋”小组组长,她便与照顾老人这项志愿工作结缘。2006年,工厂改制,“外来户”梁会兰下了岗,但她没有离开社区,转行做家政员的同时,继续照顾有困难的老人。
这些年来,梁会兰所得的荣誉连她自己都数不清,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如今,她仍与丈夫租住在一间与金大妈家相仿的老屋里,身上穿的是表姐家淘汰下来的旧衣服。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吃喝用度。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为几十位孤寡老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服务。
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梁会兰在八里庄街道和八里庄东里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一支“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在她的影响下,服务队现在已经拥有90多名在册志愿者。
“我们街道老龄化程度高,12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21.6%,大约2.6万人,其中,不少高龄老人、失能老人需要长期全天候照料,家属难免身心疲惫。如果有人搭把手,替一替,他们也能有个喘息的机会,从而更好地照顾老人。”在八里庄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福来看来,“一支服务队的力量终究有限,还是应当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起更多资源。”
2014年10月,八里庄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常青藤社会服务发展中心负责项目执行工作。通过上门访谈摸底,收集来自街道“家音老伴”服务热线的信息,39户有“喘息服务”需求和接受意愿的家庭成为首批服务对象。
“我们从社会上招募志愿者,包括一些有医护技能的工作者,有社区工作经验的退休人员,同时整合了部分‘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的成员,每月上门提供不少于一次的‘喘息服务’,时长从两三小时到七八小时不等,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协调。到明年,计划将服务对象扩大到70户。”常青藤社会服务发展中心负责人舒子阳表示,“考虑到照顾老人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我们还邀请了一些有经验的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开展培训,讲授一些常见病的护理知识。”
顾虑
一旦发生意外 缺乏法律支撑
“像梁会兰这样的志愿者终究是少数,要想做得长远,还是需要给志愿者一定的激励和回馈。”张福来介绍称,街道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发放了“志愿者服务卡”,每次参与公益服务后都可以在社区刷卡记录,志愿者根据累积时长兑换想要的奖励,“比如实物奖品、超市打折优惠,以及黄山旅游券等,带动商家参与公益事业,也让更多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当中。”
张福来认为,“喘息服务”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单纯依靠志愿者人数的增加,“服务队应当更加精细化,体现出差异性,吸纳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比如组织退休专家组成医师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医护方面的帮助。开展家庭病床,在政策上允许社区医生入户,实现医养结合。同时,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要将其进一步量化,制定出具体标准。”
“现阶段,‘喘息服务’主要限于居家模式,但在有限的人力和经费投入下,如果想要扩大服务面,还需要跟社区已有的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资源相结合,尝试机构‘喘息服务’。”朝阳区社会办副主任马凯认为,具体运作模式可以借鉴先行试点的杭州、上海等地经验,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不过,更大的考验来自于潜在的责任风险。“‘喘息服务’本身确实是凭借高尚的道德和优良的品质去做一些好事,但服务对象毕竟是失能、高龄老人,一旦在照料过程中出现意外,责任该如何划分?我们还没有答案。”
为此,八里庄街道办事处曾经两次请来律师召开研讨会,但并未拿出彼此都认可的方案,“在这方面,仍然缺少法律支撑,这也是捆住基层政府手脚的关键。我们知道,立法难度较大,但完善相关法律解释应该不难做到。只有从法律上提供更多依据,才能减少执行顾虑,推动‘喘息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放眼杭州
引入量表评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014年4月10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曾经在“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报告会上提出,北京将在未来三年建立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将老人接到养老机构提供短期服务,给照料者喘息放松的机会。
2015年4月11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台的《关于依托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养老照料中心在做好针对长期入住人员养老服务的同时,根据区域内的老年人日间或短期照料需求设置服务区域,创造性用好床位,主要为失能、高龄、独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晚间托管、喘息服务和康复护理等服务。
在北京,“喘息服务”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而杭州、上海等地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杭州市从2011年开始引入国际通用的巴氏量表等工具,评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建立信息库,确保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根据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年龄等参数,打出评估分数,从而决定老人享受到怎样的养老服务。同时,西湖区正探索养老福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并为养老福利机构配备法律顾问,降低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