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跨学科精细化培养创新人才—— 从“哲学家”到“哲学+”

09.11.2016  21:11

都说哲学无用,愿意读哲学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当年我们班43名同学,只有一人第一志愿填报了哲学专业。”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02级20多名本科校友参加毕业10周年返校活动,向哲学院院长姚新中介绍当年情况时,得到的回应令人意外。

这两年,第一志愿报考哲学专业的学生在逐渐增多。”姚新中说,2015年哲学院借鉴英国很多大学的经验,开设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合一专业(简称PPE专业),面向全国自主招生,报名人数高达1500多人,最后择优录取了10多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生源。

从无人填报到竞相报考,人大哲学院是如何做到的?

     创建PPE专业,跨学科培养人才

 PPE专业是人大哲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大胆尝试。

哲学院PPE专业二年级学生王智鹏,就是被这个蜚声国外的热门专业吸引而来的。高中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的王智鹏是个理科生,却很喜欢哲学,进而通过哲学喜欢上国际关系学。“当得知人大开设了这样一门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专业之后,我就赶紧报名了。读了快两年,发现果然来对了。”王智鹏说,“上个学期所配备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老师都很棒,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姚新中介绍,学院设立的PPE专业,是在调研走访牛津大学、华威大学等英国名校的基础上,与人大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强强组合”而开设的。PPE专业实验班单独编制培养方案,独立安排培养经费,课程设置优中选优,安排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最强的老师授课。普通哲学专业只要修满144个学分,而PPE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170多个学分。

受益于PPE专业的开设,人大哲学院的生源质量大幅提升。“2016年本科招生,PPE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与金融学等热门专业持平。”哲学院党委书记韩东晖说,“受到这个思路的启发,哲学院正与法学院协商共同开设‘哲学+法学’专业,培养更多具有哲学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而在姚新中看来,这种“哲学+”模式将成为未来哲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哲学家,但却需要一大批具有哲学思维的应用型人才,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运用哲学思维进行创新,改变社会。

     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精细化培养人才

近年来,人大哲学院从人才的精细化培养出发,创设了本科生导师制、读书班等多种新的培养模式。

人大哲学院的二级学科最齐备,教师人数全国最多,教师与本科生的师生比接近1∶3,导师有精力也极有必要“一对一”指导每位学生。为此,从2008年开始,哲学院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学院规定,现任在职教师均须担任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至3名本科生,所有本科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导师。

除了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度,哲学院精细化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有力手段,是提供场地和少量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办灵活多样的“读书班”。读书班是小班教学的另一种形式,与课堂教学相呼应、相支撑,方式灵活,主题多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亲密互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哲学院还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记者在人大人文楼转了一圈,发现到处张贴着学术论坛海报。据统计,仅2015年,哲学院就主办了大型学术会议17场,小型学术讲座更是数不胜数。“人大马哲论坛”“青年哲学论坛”“政治哲学讲坛”等学术活动,在国内高校学术圈都有着良好口碑。

通过全员导师制、读书班等精细化人才培养,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哲学专业教育奠定基础、受益终身。”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鹏举说。

     塑造国人哲学思维,引领哲学教育

人大哲学系被誉为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建系60年来,总共为国家培养了1万名人才。

1956年人大哲学系建立,在高考前面向全国招收7个班,每班30人,他们都是当年最为优秀的学生,这里面走出了伦理学奠基人罗国杰、社会学奠基人郑杭生等一大批在高校学术界执牛耳的领军人物,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人大哲学系仍然吸引着最优质的生源,优秀学生都热衷于报考哲学专业。人大哲学系也适时推出师资培养研究生班等哲学专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哲学教育师资。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的哲学院院长、系主任,都是人大培养的学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哲学高等教育遭遇低谷,教师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报考哲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入本科生以调剂为主的阶段。但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人大哲学系抓住改革发展机遇,率先成为了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是国内最早可以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机构之一,是享誉海内外哲学界的学术重镇。

回顾60年的历史,人大哲学专业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价值,是通过哲学师资培养,哲学学术研究,包括编写哲学教材、普及读物,培养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哲学素养。”韩东晖说,“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PPE专业,跨学科精细化培养人才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本报记者 李凌 实习生 李天恕)

原文链接:

[中国教育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跨学科精细化培养创新人才—— 从“哲学家”到“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