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5.05.2016  16:48

5月23日下午,哲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是哲学院党委今年第二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一级教授陈先达,一级教授刘大椿,哲学院全体二级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院全体党委委员,党政联席会成员,各教工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会议由哲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韩东晖教授主持。

韩东晖书记向全体与会教师传达了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的有关精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于5月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既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也着力论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两方面的要求。既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大贡献,也指出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学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情况。

韩东晖书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方针,因此我们要完整、准确地把握讲话内容和精神。讲话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例如,在指导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是要解决“真懂真信” 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必须落实到研究我国正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落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在思路上强调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发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话语、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特点上,第一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把握三个方面的自由,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第二,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第三,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陈先达教授在5月17日的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参加了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他认为习总书记讲话内涵丰富,道理清楚,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深刻阐述。陈先达教授指出,两个“不可替代”的提出是建立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论述。前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片面地发展自然科学而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其结果是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不可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是不可替代的。在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重要任务。陈先达教授指出,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只为自我服务,而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陈先达教授最后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刘大椿教授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性的充分阐释,体现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刘大椿教授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对哲学工作者来说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刘大椿教授认为,习总书记讲话中指出,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时,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实用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部分,我们要积极学习;对于不适合当代的、只对过去某个历史条件有效的部分,我们则不能一味照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片面地截取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对自己有利的材料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这种行为也是不尊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行为。针对如何搞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刘大椿教授十分赞同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的论述。他认为,我们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要警惕复古主义,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以创新的眼光面向未来,树立文化自信。

与会学者从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哲学的话语体系等角度切入,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段忠桥教授强调,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时候,要有理论创新意识,因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大量重要问题不是翻翻书就能找到解决方法的,在书中往往找不到现成答案。以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研究为例,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重要问题,而经典作家著作所能提供的资源并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应该运用创新意识来解决问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借鉴基本的方法和理论,不能离开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不能照搬理论而被寻章摘句的做法所束缚。

臧峰宇副教授强调了建构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例,就语言表述而言,“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汉语”,以准确、规范的汉语表达从事研究和著述,避免翻译腔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就从思想而言,当代中国的哲学应当平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必要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寻找文化血脉。在增强中国的学术话语权的问题上,臧峰宇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地向外国介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主要成就,让国外学者了解我们,以解决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不在世界之外,中国的学术不在世界学术之外。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国际交流对我们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有重要意义。

刘晓力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是十分重要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信息技术所笼罩。科学的、技术的评判标准似乎成为我们唯一的评价标准。她认为,哲学等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不仅关心科技的发展,也关心人的生活、人与物的联系,以及人的意义问题。只要存在这些有关人的价值问题的讨论,哲学等人文学科就肯定有存在的价值。刘晓力教授建议,我们应该在哲学院深入展开相关讨论,挖掘数字时代的哲学的生存方式。

与会学者还结合个人教学研究情况,就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发表了学习体会,同时也针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科发展和党建工作提出了建议。

韩东晖教授最后做了总结。他表示,学院今天召开的这个哲学院党委扩大会议,主题是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这既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哲学学科发展的有利契机。人大哲学院作为我国哲学学科的龙头之一,应当肩负起这个历史责任。今天的学习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在接下来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着力落实讲话精神,抓住哲学学科发展机遇,提升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人大哲学院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