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牡客专建设者:两代人的精神接力
哈牡客专施工现场。牛荣建摄
哈牡客专施工现场。牛荣建摄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漂亮的短袖,还有几天就到五一了,我放假就穿上,和妈妈一起上山去摘樱桃,东北的樱桃熟了没有?”远在四川的7岁女儿兴奋地对着电话那头的父亲说道。
“这边的暖气才停没多久,天气还很冷,树都还没有发芽,我现在还穿毛衣在山上干活呢,你听,大风把山上的树刮得呼呼响……”,火热的哈牡高铁建设现场,31岁的接触网工刘伟内回答着女儿天真的问话。
哈牡高铁,东起哈尔滨,西至牡丹江市,全长292.995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是黑龙江哈尔滨市到牡丹江市的铁路客运专线,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建成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至1个多小时。届时,哈牡、哈佳、牡佳三条高铁相互连接,形成总计里程为1008公里的高铁圈,成为黑龙江高速铁路网格局的“金三角”。
为高铁“ 建 大脑、安 心脏 ”
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四电”集成联合体项目部承建哈牡客专“四电”系统集成工程,包含信号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电力系统、牵引供电接触网系统,这是高铁安全可靠运营的保障系统,“如果说轨道和列车是高铁的骨骼和肌肉,我们的工作就是搭建它的大脑、中枢神经、心脏动力和血管脉络”。该项目电力工区负责人王珂说。
其中,信号系统是控制列车运行的中枢指挥大脑,数百万根控制线缆控制全线信号灯、转辙机、信标及计轴等设备的运转,不能有任何的一处接线错误,对控制设备接配线有极高要求;电力、接触网系统则为列车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数十万伏的高压通过变电站(所)的多次降压转化,变成可为列车提供电能的低压电,保证了列车在高速运转状况下的平稳运行;通信系统构建强大的通信网络,不仅保证了车站与列车间的无间断通话,让客运组织变得方便快捷,还为乘客在享受高铁快捷的同时,搭建了随地与亲友沟通联系、视频聊天的平台。
哈牡客专施工现场。牛荣建摄
哈牡客专施工现场。牛荣建摄
零下50度的考验
工程线路全长约292.995公里,途中丘陵、林区广袤分布。同时,由于纬度高,冬季日照时间短,气候寒冷,大风暴雪频繁,冬季供暖期一般持续6个月左右。
“最寒冷的时候,这里都等到零下50度,滴水瞬间成冰。”王珂说。
高铁运行受雪害、冻胀等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对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强度和刚度要求更高,对接触网架设的平顺性、稳定性要求精准,对材料运输、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四新”技术应用等提出了挑战。
建设者们坚定意志,在山野林壑间推进工程建设。一场大雨过后,施工便道泥泞不堪,他们拉着沙子上工,一边抛洒沙料,增加路面摩擦力,一边驱车向工地推进。哈尔滨特大桥上,数十名建设者迎着大风,拖动着电缆,蹒跚向前,展放到位。施工中,为了节约路途往返的时间,建设者早上7点出发,晚上8点才返回驻地,坚持工地就餐。在深山的信号中继站内,他们借助小小的暖风炮保温,坚持作业,数十万根细小的缆线,不能接错任何一根,一边是冰冷的双手,一边是谨小慎微的工作,他们顶住困难,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严把工艺关,上演着中国工匠的“绝活儿。低温也给恒张力放线车、轨道吊等大型设备带来了严峻考验,“有时出现点不着火,发不动车等尴尬情形”,负责电气化专业施工的项目经理郑宁科介绍道:“我们成立了机械保障组,24小时轮班倒,每隔几小时发动一次,进行热车”。
严寒之下,面对线路设备室尚无临时电源、严格的林区防火要求以及大型发电机、煤炉子均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严苛条件,采用燃油暖风机进行室内升温,解决了室内保温难题。“暖风炮可是我们的宝贝,大家见到它就很亲热”,项目部副经理韩迎军调侃道。施工中,建设者利用发电机作为临时电源,对已安装的配电所盘柜进行加热保护,防止低温对设备液晶屏、电池等柜内元器件造成影响。同时,低温环境会让连接设备间的普通电缆变得“硬”、“脆”,降低了绝缘性能。对此,项目部加大投入,通过采购防寒防冻型电缆,“抵御”寒冷带来的困扰。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