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 | 和秉钧:学术休假 享受农大style
和秉钧(B. Brian He),现任职于美国爱达荷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教授、生物加工工艺工程师,曾为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员,2000年5月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农业工程系博士学位。自2001年起,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经费约四百万美元,在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在各种科技会议上发表讲演五十余次。任《Bioenergy Research》杂志副编辑,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ABET学科评审员(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曾多次在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全国委员会中任职。也曾多次作为美国联邦农业部、能源部、环保署及其他州多种科研项目立项评委,现为多家科技刊物审稿人。
和秉钧教授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生物油——利用化工及热化学过程对生物质及其他可再生资源进行深加工,以生产可再生能源和高附加值工业产品。他所讲授的课程包括传递过程、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过程分析与设计、农产品加工过程、电脑编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生物油等。
今年1月,他来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休假。半年的时光,他调整、充电、科研、育人全不误。
选择到农大
“学术休假并不等同于学术休息,是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制度形式,州立/公立大学终身教授每6年有一次学术休假。这类休假以学术为目的,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可以到国际一流大学去更新知识、追寻国际前沿发展动态,提升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和秉钧介绍道。
2010年,和秉钧到中国参加由我校国家千人计划环境增值能源团队牵头组织的第一届中美环境增值能源国际会议,对农大、对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环境增值能源团队有了初步认识和接触。随着到农大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座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他逐渐了解并发现,起步晚的环境增值能源团队发展迅速——软硬件兼备,具有开展环境增值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基础;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863课题、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课题;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奖励……
“除了农大一流的软硬件条件,让我选择到农大进行学术休假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开放的胸怀,感谢农大克服种种困难,为我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和秉钧深情回忆起李保明老师两年前得知自己想来农大进行学术休假时说的一句话,“你们愿意来,我们就愿意努力做。进行学术交流很有必要,总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跑”。
融入教学新理念
来到农大,他发现环境增值能源实验室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于是,2017年春季学期,在刘志丹老师申请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生物质工程学中,他作为国际专家讲授大部分内容,他在课里融入很多研发阶段需要的工程知识,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系统地进行讲解,弥补了学生在工程学方面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在表达和应用方面稍有欠缺,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似乎很困难,于是他在课堂中融入很多新理念、新方式。他十分注重学生反馈,课堂采取提问互动模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开拓思路、提高表达能力,他要求学生自由结成三人小组,每个组都要细心去发现身边的一个与生物质能源相关的问题,并把它变成课题,写出一个小开题报告,期末时小组成员用演讲的形式把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所有同学评分;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国际会议清楚的表达自己,更有效的阅读、书写英文文章,他全部采用英文课程资料,课堂讲授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解释,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熟悉科技英语交流;为了使课堂更公平,让同学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提高,他十分认真的批改学生每一项作业,批注、修改意见一条一条写的很细,“上次遇到这样的老师还是中学”,研一学生吴怡然这样评价。
谈及课堂收获,博一学生韩挺表示,老师无论是批改作业还是上课教授都很细致,让我们清楚的明白每个地方错在哪里以及怎么改,也帮我们建立了健全的知识体系,对生物质工程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和老师的课堂鼓励踊跃发言和交流发散思维,他随时提问问题,我们班的表达能力和英语能力较学期初都有了提高。
科研和教学并重
不仅积极思考教育教学新方法,和秉钧还投身到环境增值能源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中,参与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的指导和实施中,做了很多工作、提供了很多工程方面的有效指导建议。
和秉钧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化学工程,在UIUC求学时受张源辉老师影响,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化学方法应用于发展环境增值能源中。终于,在96年他实现了突破,把猪粪变成了可燃烧的油。从那之后,他就一直从事生物质能源工程的研究。
他说,半年的时间收获很多,自己的科研事业和领域又拓宽了,但也有一些遗憾,“我还可以为农大做更多,好在我还会回来,只要农大需要我,我就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向未来,和秉钧表示自己很乐意奔波于爱达荷大学和农大之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农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是我很想为国家和农大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国内科研发展的很快,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会。我热爱我的科研工作,希望能为可再生资源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