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13人入选博士后“博新计划”和“派出项目”
本网讯 近日,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博新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以下简称“派出项目”)申报评选结果先后公布,我校“博新计划”入选9人,获资助人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3位;“派出项目”入选4人,获资助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位。
“博新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2020年该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4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3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3万元为国际交流经费。学校为入选“博新计划”人员提供博士后公寓。
“派出项目”旨在资助优秀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拟进站的新近博士毕业生到国(境)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优势学科领域,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全国计划资助120人。国家给予派出人员每人30万元人民币,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期间按学校项目予以资助,每年不低于20万元人民币。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设立的专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近3年,我校博士后表现抢眼,累计入选“博新计划”22人(2018年7人、2019年6人、2020年9人),“派出计划”13人(2018年5人、2019年4人、2020年4人)。
博士后队伍是学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学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下一步,学校将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需求,积极推进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制度、畅通发展通道、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将博士后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和发挥博士后制度的政策优势,着力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
2020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赵金标,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李德发教授。拟进畜牧学流动站,主要从事日粮纤维对仔猪肠道健康和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及其需要量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张国祥,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傅泽田教授。拟进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农业工程流动站,从事面向作物品质提升的日光温室环境控制方法研究工作。
王西,生物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杨淑华教授。现为生物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拟南芥低温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鸣,生物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蒋才富教授。现为生物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抗盐碱QTL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徐久智,生物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于政权教授。拟进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开展食品营养与肠道健康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李婷婷,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曹金山教授。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PGE2对大肠杆菌所致炎症性肠病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
齐立娟,生物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李继刚教授。拟进园艺学流动站,开展“黄瓜在遮荫条件下的侧枝发育分子机理研究”工作。
胡敏,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朱作峰教授。拟进植物保护流动站,从事“非洲短舌野生稻匍匐生长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演化研究”工作。
王成龙,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田丰教授。拟进作物学流动站,从事“玉米株型与氮素利用效率协同调控研究”工作。
2020年“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入选者:
李扬阳,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李季教授。将赴美国德州农工生物与农业工程系Zong Liu 副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畜禽粪便处理、水和空气质量评估以及废水处理产生增值产品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张龙腾,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罗永康教授。将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合作开展“水产品蛋白质氧化机制”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王阳,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李保明教授。将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合作开展“畜禽健康环境与控制技术”博士后研究工作。
冯士骞,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李志红教授。将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线粒体-核基因共同进化及果蝇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