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态增活力
故 事
海南陆海保护面积均超1/3
划定红线区 优势更突出
前不久,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翁毛村试验场村24户村民,迎来了大日子。这一天,村民们从尖峰岭的山腰上搬离,住进了新的安置点。
2016年,海南颁布实施《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尖峰岭成为重要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翁毛村试验场村村民居住在尖峰岭生态保护区内,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帮助村民脱贫,乐东县决定对该村进行生态移民。
整村搬离后,原村址内的建筑物将被拆除,并采取围栏封育、人工植树种草、自然修复等具体措施,对迁出区进行修复保护。
《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共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33.5%,划定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的35.1%。
“要清醒地认识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说。
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当地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两个月的2017年度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察。6个督察组对红线区内探矿采矿、小水电建设、规模化养殖、工业及房地产开发、围填海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问责。
近年来,海南生态资源优势越发明显,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一心多廊、山海相连、河湖相串”的基本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
点 睛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提出的特有概念,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特别重视。这道红线是有形的线,它广布于山林河海,到2020年全国将完成勘界定标,并确保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监管严密;这道红线也是无形的线,它深植于每个人心中,成为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把生态保护红线放在优先地位,一旦确立,就不可逾越。(丁汀 毛亚晶)
故 事
库布其诠释《鄂尔多斯宣言》
治沙又治穷 沙漠变绿洲
“以前沙子到处都是,躲都躲不开,种啥啥不长,日子过得苦啊。”生活在库布其沙漠南缘,忆起过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二云不禁摇头。
库布其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不断蔓延的沙漠一度令人们饱受沙害之苦。上世纪90年代,当地构建起政府、企业、民众等利益攸关方多元共治的沙漠治理机制,经过多年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道路。
“我们在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把沙漠的负资产变成了绿色资本。”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企业通过种植甘草、黑枸杞等沙地药材,为药厂提供优质原料,同时改良耐寒、耐旱灌木,生产发酵饲料。
种植了3000多亩沙柳的高二云已是当地的治沙大户。“我们这几年光卖沙柳苗条就有100多万元的收入,治沙还能挣钱,大家特别积极。”高二云笑着说。
百姓在脱贫致富,沙漠正变成绿洲。目前,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治理率达到25%,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9月15日,在鄂尔多斯闭幕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并发布了《鄂尔多斯宣言》,提出政府领导、多方合作参与沙漠治理,库布其治沙经验,正是对《宣言》内容的最好诠释。
点 睛
这5年,我国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重点工程,更加突出植被保护和科学治理,共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划定封禁保护区,保护沙化土地面积2000万亩,沙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巨变,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记者 张枨 吴勇)
故 事
四川青川唐家河
熊猫有难处 跑来求帮助
“当时这小家伙跑到保护站附近,被发现时,正可怜巴巴地盯着我们,真让人心疼。”在四川省广元市唐家河保护区工作多年,马文虎已多次被大熊猫的眼神“萌化”,“它们跑来向你求助时,就像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
马文虎讲述的,是前年一只受伤大熊猫跑到保护站求助的故事。这只3岁大的熊猫肠子外露,伤势严重。“很多大熊猫多次受人帮助,都知道有困难主动找人帮忙。”马文虎回忆,当时保护区立即组织兽医和县医院外科医疗救护队进行救治,小家伙转危为安。
唐家河国家级保护区位于广元市青川县,区内大熊猫数量较多。“这里的野生大熊猫和人相处久了,一点都不生分。”保护区工作人员杨俊说,冬天难觅食的时候,当地农户把苞谷等食物挂在门外,以便路过的大熊猫取食。
曾参加唐家河联合监测的林业部门专家王劲松就在这里遇到过“淡定”的大熊猫。当时他和队员们正穿过一片竹林,一只成年大熊猫赫然出现在眼前。“见到有人,它并没有受惊,而是站起身,慢悠悠地边走边闻。”
近年来,广元市大熊猫栖息地范围逐渐扩大,熊猫下山是经常的事。不久前,青川县9个乡镇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范围,当地正重点开展大熊猫DNA建档等工作,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精细化管理。
点 睛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从“濒危”等级降为“易危”,这是对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肯定。这5年,我国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定修订多部法律法规,建立起多层级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严密的自然保护网络。目前,全国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记者 张文)
故 事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
牧民顶风雪 为国守水源
青海省治多县索加乡,马蹄哒哒,莫曲村牧民求扎正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巡查管护。
“我们村共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62人,我们是以国家的名义守护草原!”求扎说,他们每个月外出巡护三四次,每次一周左右。
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求扎日常巡护工作包括监督记录责任区生态状况、违法情况等,同时,也帮助上级管理机关清点草场载畜量,开展政策法规宣传。
去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求扎所在的治多县也被划入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保护区每户牧民家中设置一名生态管护员,牧民由以往利用草原转变为保护草原。
“现在生态好了,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求扎说,上世纪80年代,牧民们挖了草场种青稞,结果草原退化,野生动物急剧减少。
吃过破坏生态的苦果,才懂得生态保护的珍贵。牧民们认识到每一种动植物都是草原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都需要保护。
“转山就是监测,转湖记得看鸟,看到动物要记下。”求扎说,“草原是我的家,雪山乳汁养育了牧人,成群的野生动物来牧场做客,草场也就是它们的家。我们牵着马,顶着风雪,守护家园不怕路险道远。”
点 睛
包括三江源在内,目前我国已有10处国家公园试点,这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自然财富。经过两年多试点实践,近期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了我国建立国家公园的科学内涵、管理体制和发展路线图,这有利于自然保护地管理摆脱“九龙治水”的现状,确保更多的自然财富受到最严格的保护。(记者 王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