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湿地 修复生态

22.11.2016  09:07
  水泽茫茫、植被丰茂、百鸟翔集、天蓝地广……每当我们徜徉于徽山皖水之间,无论皖北江南湿地还是沿江湖泊群,无不惊艳于“地球之肾”以其独有的风貌,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自然淳朴和原始的生态之美。宛若一首首清新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为生态安徽增添无限风光。
      小舟穿行翠柳间,煤矿塌陷区变身湿地公园
      近日记者走进淮北,登高俯瞰,在龙脊山和相山之间,水域面积逾20平方公里的大大小小的7处湖泊,如珠环翠绕装扮着美丽的城市。
      “与大多数天然湿地不同,这些都是随着昔日的采煤塌陷区不断塌陷,逐渐形成的永久性或季节性淡水湖。 ”淮北市林业局局长陈英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形成15000公顷的采煤沉陷区,形成永久性水面4000公顷,季节性水面5000公顷,其中有9座规模较大的湖泊湿地。
      “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难题,给地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陈英表示,淮北市近年来加大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探索,因地制宜,化害为利,将塌陷地改造成湖泊,建立各种类型湿地。
      分布于我省淮北、阜阳、淮南、亳州等地的煤矿塌陷湿地在全国极为典型独特,是皖北地区主要的人工湿地类型。专家表示,随着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增大,未来沉陷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省湿地保护的一个新挑战。
      记者了解到,我省坚持工程项目带动战略,通过一批项目的实施,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湿地生态质量下降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成效初显。合肥市大力推进环巢湖湿地保护和修复,规划环巢湖建设总数约10个特色各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湿地公园,形成全国唯一的超大规模的湿地公园群,将《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编制纳入市政府2016年重点工作内容。肥西县三河湿地公园已于2015年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巢湖半岛湿地公园已于今年6月正式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正在迎接专家组评审。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在颍上八里河、贵池十八索、明光女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淮南焦岗湖、泗县石龙湖、黄山区太平湖、石台秋浦河源、太和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等8个单位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0872.41万元。在升金湖、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石台秋浦河源、蚌埠三汊河、太湖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实施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综合施策,恢复湿地“青春”
      “湖水连天六万亩,鱼肥水美菱角香。杨柳欧苏堤,渔歌大船帮;人游荷花淀,雁舞芦苇荡。一湖好水金不换,美丽的焦岗湖我的家乡”。这首民歌唱出了焦岗湖群众热爱家乡美丽生态的心声。2015年2月,素有“安徽白洋淀”之美称的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继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后,经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宋廷林介绍,焦岗湖6万亩水面,其中4.9万亩生态环境保护试点,2013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总投资6亿元,共计安排7个类型26个工程项目,全面用于湖底清淤、湿地保护、污染控制等,全方位多层面进行保护与治理。为遏制湿地开垦、围栏养殖带来的资源破坏,从2009年开始市区财政投入近2000万元完成退网还湖35000亩;投入2693万元建设渔民廉租房408套,实现渔民上岸1100多人。
      补水、退耕、退网、移民,只是加强湿地保护迈出的第一步。为防止过度开发,焦岗湖湿地推行了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及轮捕轮放制度,并在湖心人工建造1200个小岛培育水生植物,营造鸟类栖息环境,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荷花淀、芦苇荡,大力恢复湿地核心区生态,如今已经濒临灭绝的水生动植物、湿地植被得到有效的恢复。
      “一片野生水草,一口天然水塘,也能体现生态系统的魅力。”去年通过验收的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黄淮平原腹地,自然生态条件并无优势,但是太和县围绕生态建设,打造河流湿地的典范,成立了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全方位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管理局局长范兆彦介绍,目前已投入4.02亿元资金,实施整村搬迁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湿、河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工程,原地保护了数百棵树龄达数百年的皂荚树、银杏树及一批桑、榆、柳、楸、楝等乡土树种,进一步拓展独特的椿樱文化,打造核心生态保育区。
      近年来,各地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实施适合流域特点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采取退耕还湿、轮牧禁牧限牧、移民搬迁、植被恢复、构建湿地生态驳岸等综合施措,努力焕发湿地“青春”。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走生态与利用双赢之路
      “湿地健康事关区域生态安全。我省是湿地大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立志教授表示,“地方政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法制观念,有效应对湿地功能退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新的挑战,转变观念,杜绝掠夺式开发利用,呵护湿地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 ”他建议,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引江济淮等工程,要充分关注生态影响,审慎制订工程方案。
      池州市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提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立市”战略,并列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目前,全市湿地面积55697.65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6.63%,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2010年,相关部门评估显示,全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高达133.28亿元/年。
      “一湖好水金不换。 ”10月19日,记者在焦岗湖遇到前来调研湿地管理创新工作的毛集试验区工委书记赵期中,他告诉记者,今年将着重围绕生态保护质量提升做规划,在管理上创新体制机制,多渠道加大投入,用项目引领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全方位多层面对焦岗湖湖泊进行保护与治理,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彰显原始生态魅力。
      对于湖泊来说,禁渔、休渔应该是最有效的自然资源恢复途径,我省各地积极通过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等措施快速修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2010年,安庆沿江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实施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安庆市示范项目,2013年12月,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着力开展扬子鳄野外生态调查、野外放归等研究,成效显著。
      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法规机构逐步构建,科研监测工作扎实开展,湿地保护面积逐年增加,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王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