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学生网络中心成立15周年毕业成员返校欢迎会

30.06.2016  14:17

6月25日,我校学生网络中心(Student Network Center,SNC)成立15周年纪念活动在东校区举行,170多位1999级至2011级SNC已毕业成员从各地赶回母校,与在校成员一起参加了纪念活动。

 

学生网络中心成立15周年毕业成员返校欢迎会

上午,学生网络中心成立15周年毕业成员返校欢迎会在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王芳、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校长助理宋来新出席欢迎会。学工办、北区办、各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欢迎会。欢迎会由学生网络中心2001级成员胡劲之主持,他简要向大会介绍了此次纪念活动的相关安排,并代表历届毕业成员感谢学校提供了重回母校的机会。

信息中心副主任、学生网络中心负责老师杜昌顺简要汇报了SNC成立15年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他表示,15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届成员始终秉承“技术、激情、协作、创新”的精神实质,努力发挥成员培养、实践创新和工作职能三位一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并承担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网络思政教育、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SNC逐渐肩负起学校更高的期望。他希望SNC努力克服困难,未来继续紧密围绕成员培养工作而努力,坚守信念,砥砺前行,不辜负学校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毕业成员的热切期待以及在校成员学习成长的迫切愿望。同时,他向历届成员发起倡议,号召大家共同筹建学生网络中心校友林,以纪念中心15年的传承与发展,延续历届成员的眷恋与期盼。

校长助理宋来新老师寄语

校长助理宋来新对学生网络中心成立15周年表示祝贺,同时对返校成员表示热烈欢迎。他从成员培养、实践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引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高度评价了SNC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他指出,在学校“大德育、大教育”体系下,SNC作为六个平台之一,对于学校推动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网络中心的成员培养理念与“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契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他鼓励各位已毕业成员常回母校,搭建校内外沟通的桥梁,促进校内外合作,形成校友之间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老师寄语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对返校成员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作为SNC十五年成长与发展的见证者,很欣慰地看到历届成员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他指出,学生网络中心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交叉培养和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之一。SNC在成员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我校多面人才培养的一个体现。他希望SNC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与历届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网络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走出更多学校和社会精英。同时,他鼓励历届成员在各自领域继续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党委书记王芳老师寄语

党委书记王芳在寄语中对SNC的育人模式、育人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她表示,首先要为SNC点赞。点赞SNC15年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成员;点赞SNC为学校各个专业的同学提供认知和喜爱互联网行业、获得学科迁移和交叉的机会;点赞SNC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开拓出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值得探索,应该继续支持。同时,她代表学校感谢SNC长期以来在学校网络安全、网络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在校园网络文化方面,SNC始终坚持引领正能量,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在互联网行业坚守道德底线、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精英。最后,她强调,SNC要坚守“为世界互联网行业、为人类培养更优秀的人才”的理念,坚持打造“为成员提供获得学科交叉、学科迁移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模式,促进交流,实现在校生与毕业生互动,实现校内与校外互动,实现国内与国外互动,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更多资源和更为宽广的空间。她赞成历届成员以校友林的形式寄托情愫,同时也鼓励大家敢于梦想、勇于追求、努力创造,将SNC建设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当天,返校成员欢迎会结束后,分别举行了学生网络中心成立15周年座谈会、返校成员分享会和返校成员交流会等纪念活动。

学生网络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15年来,秉承“技术、激情、协作、创新”的精神实质,一届又一届成员在这里学习锻炼,为中心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届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网络中心也在不断发展,努力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学习实践、成长锻炼的平台。此次学生网络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活动邀请了历届成员共同返校,为加强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中心、成员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提炼成员培养和中心发展宝贵经验,构建成员长效交流机制提供了平台。


供稿单位: 学生网络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