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农业农村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交流会在我校举行

04.12.2018  16:53

本网讯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农业农村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交流会于12月1日-2日在我校举行。

我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戴景瑞院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周云龙、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陈友权、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我校程序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原主任李建生、现任主任赖锦盛等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徐明良主持会议。

玉米传入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李竞雄院士为代表的我国杂交玉米先驱,实现了农家品种到杂交品种的品质飞跃,为国家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玉米改良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1998年,国家农业部作出了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重要决定,以戴景瑞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带领科研团队承担起了组织全国玉米育种攻关的重任,坚持以发展玉米科技,服务“三农”,提高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大目标,围绕玉米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玉米现代育种技术、玉米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四个方向开展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培育了农大60、农大108、农大3138等玉米新品种,推动了玉米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为实现国家粮食生产连续增长、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玉米改良中心在新一代中青年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有力推动了我国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升级换代,开辟了玉米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玉米科技协作网,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产业科技人才。

据统计,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自组建以来,已经在材料的创制、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创制了玉米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新材料,建立了玉米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育种等技术体系,对提升我国的玉米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2018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正在承担或已经完成国家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360多篇。培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新品种59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1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3项,获得授权专利44项。共获得省部级及国家奖15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农大系列玉米新品种在全国玉米产区大面积推广,根据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不完全统计,1998-2016年,农大系列玉米新品种在全国的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6亿亩,增产玉米144亿公斤,为农业发展、科技进步、农民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已经形成了梯队合理、各有所长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固定人员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成为富有创新活力、勇攀科技高峰的研究团队和培育玉米育种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成为了中国农业大学一张闪亮的名片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同时也成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培养了大批玉米遗传育种优秀人才。1998年以来共培养玉米遗传育种的博士研究生147人,硕士研究生181人,许多毕业的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事业单位或种子企业的科技中坚力量。从2008年开始组建了“竞雄玉米育种学校”,共培训玉米育种青年人才512人,显著提升了我国玉米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

姜沛民在讲话中指出,我校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20年科技攻关,硕果累累;20年人才济济、桃李满园;时至今日,玉米中心已发展成为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重要源头,成为学校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成为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代表我国玉米育种技术进步的重要窗口。成绩可喜可贺,成就可圈可点,事迹可歌可赞。中心20年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离不开上级领导、科研院所、兄弟高校和社会企业的鼎力支持,20年的巨大成绩、辉煌成就,更离不开玉米中心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姜沛民代表学校向上级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20年来,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发展贡献力量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姜沛民表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广大师生20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体现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农大精神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做实验、夜以继日搞科研的五四奉献,不仅为国家农业发展贡献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也为学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树立了文化灯塔和精神丰碑。 最近,学校党委正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老一辈农大人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范,以发生在师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为载体,教育现在的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爱国奉献精神,接过老一代农大人的接力棒,在新时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姜沛民强调,玉米中心就是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的典型之一。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将迎来建国70周年,学校党委也将组织专门力量,全面回顾和展示中国农业大学为国奉献的标志性成果和显著性贡献,玉米中心无疑是其中浓笔重彩的一章。老师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为农业求索、为国家奉献的科研劳动,就是以身立德,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值得农大学子以实际行动学习、继承和发扬。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发布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基础性原则,指明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的前进方向。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责任和使命也意味着光荣和机遇。姜沛民希望玉米改良中心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承担起国家玉米科研创新的核心重任,以20年为新的起点,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服务国家需求、勇攀科学高峰,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兴旺、农民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廖西元回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部建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及分中心体系的初衷,希望稳定一批玉米研究队伍,解决当时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自1998年以来,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成立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发挥了国家队的龙头作用,为玉米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他希望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在新时代以提升玉米生产质量效益和增强玉米产业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以玉米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玉米遗传育种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切实担当国家中心的重任,推进玉米科技队伍的体系化、组织化。在玉米种业面临激烈竞争局面下,切实推进科企深度融合,将强大的公益性研究力量与企业力量融合起来,加快民族种业的发展壮大。

周云龙指出,与发达欧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在玉米生产智能化、工厂化流水线育种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二十年来我国玉米基础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很大突破,促进了玉米种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代,希望玉米中心管理团队要做好战略规划和设计,做好玉米研究队伍的引路人,做好玉米种业的协调员;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种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扩大中国玉米种质基础,丰富育种基础材料,加快育种进程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陈友权指出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心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发挥了龙头作用,期望今后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合作交流以及多学科融合,为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刘春明祝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成立20周年,指出中心在玉米基因组、功能基因发掘等基础研究取得大批研究成果,农大108等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引进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将一如既往支持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工作,共同在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为服务三农、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贾敬敦指出,新时代农业面临新的转型,面对需求多样化,既要推进玉米科学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也要推进玉米相关产业的发展。面向未来,培养更多全面高素质人才。祝愿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荣廷昭院士发来贺信祝贺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成立20周年。戴景瑞和李建生感谢农业部、科技部、学校在人才引进、基地建设、科技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并感谢国内同行的支持。同时希望有关领导部门一如既往支持中心的发展。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详细介绍了中心二十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及荣誉。他围绕玉米组学、玉米主要性状的开发利用及玉米新品种研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这二十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科研成果转化及人才产出,包括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等。赖锦盛表示新一代的玉米中心科技人员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12月1日下午和2日上午的农业农村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会上,农业农村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各重点实验室/站还汇报了2016-2018年工作进展并进行了考核。

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白玉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农村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站的负责人和嘉宾,学校老领导、老专家,我校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全体师生共3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