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河长”代表委员话“治水”

10.03.2017  01:34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3月9日新媒体专电 题:听“河长”代表委员话“治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一河之长,要保水清岸洁。”“门前的河就是自家的责任田。”“环境好了就是最好的回报。” ……“河长”是个什么“长”?有了河长,“治水”有些啥变化?当了河长,要做哪些事?河长制能不能实现“河长清”?在今年两会上,不少身为“河长”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现身说法”。

   河长来了,污水走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制”指的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污染的清澈了,断流的动起来了。”随着“河长制”在我国多个省份陆续推行,这样的变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

  “原来又脏又臭,现在水清了,鱼虾又回来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海宁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十多张河道整治前后的对比图。照片里波光粼粼的小河名叫“木鱼港”,是华丰村最大的一条河。

  “我把这些照片带到两会上,就是想让大家看看‘河长制’的效果。”朱张金说。早在2013年,朱张金所在的华丰村就推行了“河长制”,他成为一名村级河长,“使命”是守护流经村里的7条河流。在担任“河长”的三年多来,“木鱼港”从满是垃圾、绿藻遍布,重新变得清澈见底、绿树成荫,又有村民在河边钓鱼了。

  “有人问我,做河长有没有回报,有没有收入?我说脏水换清水就是收入,就是最大的回报。”朱张金笑着说。

  “今年夏天,我们小沙河的荷花又要开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肖营子村党支部书记金春梅同样是一名村级河长,她担任河长的这几年,大、小沙河的点滴变化,她都一清二楚。

  在金春梅的记忆中,大沙河曾经芦苇丛生、水鸟繁多,后来,采砂改变了周围的环境,河水浑浊、河道损毁,但随着“河长制”的推行,这一切有了改观。

  “大沙河在河道的显著位置都设立了‘河长’公示牌,河长的名字、联系方式都向公众公布,我负责流经肖营子村的这一段,出了事情,老百姓直接就找你。”金春梅说。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

  河长们虽然管的是一条河,要解决的却不仅仅是一条河的问题。河长们最终解决的,是岸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省长村长,都是‘河长’”。河长制推行之后,让每一片需要保护的水域和原本无人愿管、易受污染的河流有了责任人,解决了“九龙治水”的难题

  不久前,金春梅所在的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就由河长带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一道开展联合执法,依法取缔了16处非法采砂点,拆除非法采砂船15条。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作为浙江杭州境内分水江的副河长,多次“巡河”、监督,推动并促成了分水江周围养殖场搬迁、制笔企业的污水集中处理和关停并转。如今分水江水质标准不断提升,极大改善了下游富春江的水质。

  “河长制并不是‘一人包打天下’,而是要更好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赵光育说。

  “治理环境,老百姓的共同参与非常重要。”朱张金说,在华丰村,每个村民小组长也都担着河道段长,每个月有三天是全村党员志愿者的义务巡河日,平日里,村里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微信群、广播、村报,宣传治水相关知识,通过经济补贴动员群众共同治水、护水。村民上下一条心,形成了爱河护河“生态链”。

   责任到人,“河长制”推动“水长清”

  水利部部长陈雷8日表示,全面推行“河长制”目前进展顺利。截至8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有近20个已得到批复,正在实施。

  陈雷说,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关键就是落实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总河长的责任体系,另外要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有序的河长办,要按照指导意见明确的6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这6项重点任务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

  多名代表委员表示,河长制在实践中还存在规划功能与考评机制的泛化等问题,应进一步探索建立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表示,“河长制”的基础在于目标环境责任制,最基本要搞清楚“怎么考(核)、谁来考(核)、责任如何追究”三大要点,因此,当前制度设定,监督考核及问责亟待完善。

  陈乃科建议,健全河长制考核指标体系,着重健全符合水资源防治内在科学规律的水质指标体系、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使对“河长制”的考核更体现工作实效。朱张金建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公益类组织专业人才力量共同参与治水,监督河道整治,例如可引入“民间河长”概念,引导公众参与,逐步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记者:朱涵、赵仁伟、田建川、孙仁斌、陈晓波、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