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改革 | 吕春利:变“教”为“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图文)
摘要: 传统教学,老师备课的重心是“老师上课讲什么”,吕春利认为,而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体现的是“老师的备课上的变化”,教师的备课重心是“学生做什么”,怎么考核“学生的做”,怎么指导“学生的做”。这种变化,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变化,让老师从“讲师”变为“教练”。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促使吕春利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运用上走的更远。
很多信电学院的同学,甚至很多选修过 C 语言的农大同学都知道一个网站:信电学院雨虹学网教学云平台-学吧( http://studybar.cau.edu.cn ),在这个信电学院2010年创办的教学平台上已有全校公选课 C 语言,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双学位课程网页制作等课程的资料,同学们还可以在线提交作业、甚至实时得到成绩。作为较早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师之一,吕春利认为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让“以学生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地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年来,我校建成了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吕春利参与的信电雨虹学网-学吧平台是我校正在实行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一部分。信电雨虹学网-学吧是以WEB2.0理念设计的网络教育平台。Web2.0理念的教学平台,让老师的角色有所转变,由教学内容的维护者转变为学习社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从学习金字塔悟出的“训练任务”设计
1946年,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模型,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而“做中学”、“教授他人”,可以记住75%、90%的学习内容。
吕春利是“学习金字塔”的忠实践行者,他认为学习程序设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写程序(实际演练)。为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上,吕春利在备课中,准备了约100多个编程任务,直接在机房上课,每节课都有3到6个课堂编程任务,上课的“讲”是围绕学生“做”,“老师讲约10分钟”后“学生做10多分钟”。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把“课堂”变成“训练场”,学生成为一线思考和动手的“运动员”,老师成为“教练”——布置任务,指导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老师不再满堂灌,学生不再被动听,学生是有目的的听,因为听完马上要实践。好比,篮球体育老师讲完投篮的动作后,学生马上练习一样。 这种模式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即“老师讲完”不是教学目标,“学生会做”才是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贯穿到了雨虹教学网学吧等网络教学平台上。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减负
作为老师,批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多老师认为教学中费时费力的地方。2012年,吕春利全校公选课教了112名学生,一学期下来留了近70个编程任务,共计112*70=7840份程序代码。假设每份作业从评阅到登分要1.5分钟,处理7840份程序花费的时间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时,吕春利想到了利用学吧的优势。
使用学吧的同学会发现,在上传一个作业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分数。这是吕春利精心开发的“程序作业在线评测和反馈系统”的功劳,学生提交完作业(程序代码),10秒钟内系统就能给出作业是否做对的反馈,甚至能给出一些修改意见。这不但改变了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一对一”的指导,而老师评阅作业负担下降,节约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放在问题分析和个性辅导上。“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因为只有软件才能一天24小时工作”,吕春利说。
学吧不光能打分,还能分析作业的相似性,从而为老师的判断提供判断抄袭的有力工具,但是学吧能做的还有很多。上文提到的打分系统只能对编程作业或客观题进行评价,但是对于网页设计的是否美观、大方等任务就显得无能为力,这时,吕春利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学作业互评。这个功能相当于“学术会议投稿的机制”,所不同的是,每个同学同时担当“投稿人”和“审稿人”的两个角色。同学们在收到自己作业分数的同时,也会收到反应评价质量的评价分数,只有为别的同学作业打的分数与作业实际分数越接近,这个评价分数才会得分越高,这也督促同学们在评价过程中要认真、客观。
同学在评阅其他人作业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看别人的作业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学吧平台允许同学之间互评时相互写评语(即审稿意见),这些评语对改进作业、提高能力、增强友谊都有积极作用。曾经就有一个同学找到吕春利,希望认识给他写评语的人(当时是匿名评审),想找他交流和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学习有乐趣
访问学吧的同学在每门课中都会看到相应老师的讲课视频,这不但促成了课堂讲课时间的延伸,也让给学生做任务提供了引导,而做任务也是吕春利的得意之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学吧平台引入了游戏模式,让学生在打怪、升级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做任务前,吕春利要给同学扫清一些知识上的障碍,给出基本思路,这些内容他录制了50多个教学视频,同学可以反复看,便于预习和复习。
吕春利认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些引诱和激励的话语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做任务的欲望。为此,对游戏有着一番研究的他把“打怪”、“升级”用到了学吧的设计里。在程序设计课上,吕春利在每一讲课后都会留作业。学生每完成一个作业,平时成绩就会有所上涨,“这就像你打怪一样,每打一个怪,你的能力就会上涨,当你的进度条满了时,你就通关了。”在给予学生通关模式的同时,他也兼顾了同学们的个性化需求。在每一讲课后的作业中,他有时会设置两套作业,三个简单作业和一个难作业,学的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做难的作业,“就像你打一个大怪等于打三个小怪”。
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很对同学们的胃口。2012级的贾卓奇2013年在学吧上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他认为“C 语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向问题挑战和不断修改调试直到正确运行的成就感。”2012级的毕瑞芳还戏称在编写的程序合格时,“感动的泪水都是哗哗的”。2012级的刘语凡也被这样的教学模式所调动,虽然每星期一次“打了鸡血一般的写程序”,但是却“很有成就感。” 烟院2012级的韩明慧同学更是对吕春利的互联网教学赞赏有加,称赞他“不同寻常的授课与考核方式教会我的确实老师的含义:传授有用的知识、赋予真正的实践。通过学习,我们不是成了考试的机器,而是实实在在的学到了C语言编程。”
教学云平台让非农大的同学能雨露均沾
以上图片由吕春利提供或来自网络。
不光是农大的学生可以享受教学云平台,在中国大学mooc这个面向全社会的平台上,我校老师也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教学云平台的便利。
在中国大学mooc上,吕春利主讲 C 语言程序设计和信息安全概论,听他课的人既有农大本校的,也有外校的,甚至还有高中生。C 语言程序设计已经被列入北京市的大学先修课,吕春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高中生的身影。教务处规划,在通过入学后的特定考试后,2016级新生中已经在 mooc 上修过 C语言程序设计的同学只要成绩达标,就可以免修C语言。
接下来,吕春利还想围绕在 mooc 上听课的非农大学生建立 QQ 群等,宣传农大,甚至建立社团、兴趣小组,让同学们提前进入角色。
未来,我校还将继续建设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融合;实现利用多种移动智能终端的泛在学习;以云空间为载体,构建智能化学习空间;全部核心课程与通识课程实现网络化教学。
互联网教学的应用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从事了十几年互联网教学,吕春利认为,互联网教学平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支撑。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第一,网络教学对现实课堂的支持作用在未来,就像现在 PPT 一样不可或缺;第二,不仅要把课上的精彩,还要把作业设计的精彩;第三,要努力学习网络教学的相关技能。他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运用教学云平台,更好地实现教学改革,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