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名临终患者获生命关爱

21.07.2015  12:44

  粉色的墙壁、悠扬的乐曲、欧式桌椅……在西城区德胜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病区——生命关爱病区。这里也是本市城区中,唯一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病床”。2010年至今,德胜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先后为341名临终患者提供了临终关怀服务。

  环境:生命关爱病房更像家

  来到西城区德胜卫生服务中心4层,粉色的墙面让人倍感温馨,走廊里回响着悠扬的钢琴曲,抚平了人内心的急躁,这里就是“生命关爱病区”。不时有护工搀扶着患者在散步,与想象中的病房不同,这里没有浓浓的消毒水味也没有走廊里家属搭的床铺,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很舒适。

  这里的病房和普通医院的病房布局并没有什么不同,整个病区有两人间、三人间,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在病区内,方便医护人员为病人治疗。只不过粉色的主色调和墙壁上的装饰与普通医院病房冷冷的白色不同,“这里收治的大多都是癌症晚期患者,他们承受着长期的疼痛和心理的折磨,他们比普通病人更需要放松的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环境。”病房主任毕嘉璥小声地跟笔者介绍着这里的环境,“我们每天会挑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或钢琴曲,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

  推开一间三人病房的大门,房间宽敞明亮,患者病床边医院还为患者提供iPad,整个病区覆盖了WIFI信号,患者可以躺在病床上上上网、看看电视。病床的间距很大,医院还为患者家属免费提供折叠床,方便患者家属陪宿。

  在病区的拱门外,有一间朝阳的小屋,阳光布满了整个房间,房间内摆放着深红色的欧式沙发,小桌子上摆放着鲜花,“这里是谈心室,会有心理辅导志愿者定期来这里和患者聊聊天,舒缓心理压力。”毕嘉璥跟笔者介绍,谈心室内的摆放是有讲究的,干净、整洁、明亮可以从感官上给人放松的感觉。

  而有关“生命关爱病区”的提法,德胜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韩琤琤说,中国传统理念中,死亡被忌讳提及,直接挂上“临终关怀”的牌子,可能会吓着患者。为了让病人以及家属,能从心理上接受“临终关怀”的概念,医院决定用“生命关爱”代替传统的“临终关怀”。

  不仅仅是在名字上颇费心思,在服务对象上,只圈定癌症晚期患者,这类病人需要具备大医院“癌症广泛转移”的明确诊断证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生存时间一般在3至6个月;同时由于病情严重,不但不能进行手术治疗,也已经不能进行放、化疗的治疗。

  收治:晚期病人症状需缓解

  德胜社区常住人口12万左右,年均234人因肿瘤死亡,占常住居民死因首位。谈起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的初衷,德胜卫生医疗中心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如果您知道您得了癌症,并且已经确诊为晚期,最后的时光,是希望在家还是在医院度过?70%的人选择了在家。

  但是,晚期癌症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将面临着剧痛、呕吐、破溃等症状,必须通过医疗手段缓解症状。“在晚期癌症病人中,60%-70%的病人有疼痛现象,要止痛;60%-70%的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要止吐;60%-70%的病人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疏解;60%-70%的病人有恶性破溃,需要护理。”韩琤琤用了四个60%-70%,描述出晚期癌症病人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德胜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前期出诊小分队入户进行缓和医疗,后期入院治疗的“临终关怀模式”。

  出诊小分队的三人,一人负责症状缓解,比如止痛、用药指导;一人负责心理疏解,为病人,为家属进行心理辅导;一人是护理专家。病人进入最后阶段时,小分队会对病人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睡眠、生活自理等多个方面,确定其是否要入院治疗。

  疏导:患者需解惑医者需解压

  数据显示,60%的癌症病人发现即是晚期,而突然得知自己的病,不仅仅是病人自己,乃至家属,在心理上都难以接受。因此,心理疏导,是临终关怀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除了专业医疗人员,还需要有大量的志愿者来承担。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目前有志愿者160人,其中大部分为在校学生,4名为病人家属。志愿者每两人“一班”,“遇到病人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需要有什么反应,都是志愿者‘上岗’前需要接受的培训。”张燕,曾是临终关怀科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告诉记者,当面对病人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好时,那干脆别说,就当一个倾听者,“让病人有一个倾诉的渠道,也是好的。

  目前正在给岳父陪床的老沈,就是家属志愿者的一员。老沈的岳父被诊断为癌症骨转移后,已经截瘫。“老人当时希望知道病情。”张燕告诉记者,于是医护人员就试着把病情一点点透露给老人,一边还帮他规划生病后的生活。每到周末,大学生志愿者还到医院来,陪老人聊天,给他过生日。不但老人求生欲望强烈了,女婿老沈也觉得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活动很有意义。在陪护岳父的过程中,老沈遇到刚刚入院、又同时很茫然的病人家属,都会主动将自己在陪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们。“其实刚刚知道病情的时候,病人和家属都是恐惧而且茫然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老沈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帮助身边的人。

  不仅仅患者、家属需要心理疏导,长期面对重症病人和死亡的医护工作者,也需要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病房的医护工作者们,每年都比其他科室的人员,多一个5天的假期;每季度,科室都会组织大家去唱歌、吃饭或者郊游,“让大家唱歌的时候发泄出心中的郁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韩琤琤说。

  未来:“生前预嘱”拟推广

  谈到“生命关怀病房”,韩琤琤坦言,目前本市城区中的社区医疗结构中,只有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种服务,“临终关怀”在公立医院中几乎是个空白。在目前的生命关爱病区中,30%的病床是提供给老衰人士的,他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又有各种慢性疾病,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医疗服务。“医养结合”也是今后养老服务机构的一个趋势。

  笔者了解到,根据市民政局刚刚出台的建设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三年计划”,今后,街道养老中心将提供“喘息”服务,“全托”失能、半失能老人成为标配。2016年底,全市将建成208所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是目前的两倍。

  此外,韩琤琤认为,理想状态下,临终关怀应该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但在中国,往往由家属掌控决定权。今年,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开始推广“生前预嘱”。韩琤琤说,插管、进ICU和CCU,被很多家属认为是孝心的表现,但是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有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而推广的“生前预嘱”,就是在患者有意识的情况下签署协议,放弃插管等有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来源:北京日报 通讯员:刘辰 王霄)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