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丨宋同明:桑榆未晚 为霞满天
本网讯 2月22日,教育基金会接到了一笔特殊的捐赠,来自我校退休老师宋同明和杨季月。二位老师委托离退休处将2万元钱捐赠至基金会账户,用于支援湖北疫情防控。
(宋同明与杨季月夫妇合影,右为宋同明)
宋同明教授今年已经83岁,夫人杨季月82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后,两位老人时刻关注疫情动态,看着医护人员、社区人员紧张的防控备战,他们决定要通过捐款的方式尽自己的一份力。宋同明教授说“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在一线抗击疫情,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做点什么。我们俩捐的这2万元,哪怕给医生和护士们增加点营养也行啊!”现基金会已通过武汉市慈善总会将捐赠款转至武汉火神山医院,帮助老人完成了捐款心愿。
其实,宋同明教授的捐赠故事,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了。
1999年,宋教授拿出1万元资助特困生;2000年和2001年,又相继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转让经费40万元捐献出来,设立同明特困生基金;2007年他把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十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2008年汶川地震,捐赠2万元支援灾区建设。
2016年,为了为“十三五”期间实现7000万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做出一点贡献,宋同明教授捐资50万设立“宋同明学生社会实践基金”,用于支持全国农科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农科学子走进乡土乡村,服务社会,聚焦农村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这也是学校首次以社会实践的名义设立基金,他希望同学们做有情怀的人,担当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使命,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
在岗时,壮志立就为社稷,退休后,热心公益,发挥余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年,宋同明教授守初心,担使命,增添正能量、再作新贡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诗句的含义。
延伸阅读
宋同明,玉米遗传育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细胞遗传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撰写了《植物细胞遗传学》、《高油玉米》、《玉米遗传与突变性状彩图》等著作,2002年退休。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