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动力

10.06.2015  18:56

到地里查看苗情,是陈卓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5月25日一大早,他又来到地里。距离播种完已经过去20多天的时间,黑褐色的土地上,泛起了一片萌萌的绿意,玉米幼苗已经长到10多厘米高。初起的太阳斜射到这片土地上,照得叶片上的露珠儿闪光耀眼。

自打玉米种子发芽以来,陈卓所耕种土地上的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周围田地。他说,从2010年开始,他就使用保护性耕作的方法,保水保墒效果十分明显。今年春天,虽然干旱,用免耕播种机把种子都播在湿润土里。“现在大部分苗都长到四叶一心,还有的已经五叶了。”欣赏着自己的得意“作品”,陈卓脸上的笑容也绽放着。他说:“如果气候正常,按照目前的出苗情况,今年这一公顷地产量达到1.5万公斤不成问题。

陈卓是吉林省榆树市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合作社有农户384户,托管土地601公顷。陈卓介绍,合作社执行“合同托管”的经营模式,土地原承包权归农户,合作社负责选定种子、化肥、农药和统一耕、种、收。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承包金的上等标准,扣除生产成本,就是社员获得的土地托管费用。粮食全部售出后,合作社再拿出全年收入的40%给社员二次分红。去年,合作社给入社农民每公顷1万元的托管费用外,还给社员分红5300元。土地被托管的同时,国家给予农民的一切优惠政策仍然归农户享有。

打开合作社车库的卷帘门,看到一排“大家伙”静静地停放着。“这个是385马力拖拉机、那边的是综合整地机、8行播种机,6行籽粒收割机。”陈卓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从合作社刚刚成立时一台农机都没有,发展到拥有大小农机92台(套),7年间,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其中75台是合作社购买的,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近240万元,17台大型、进口的农机是国家扶持种粮大户的。

机械化是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动力。”陈卓说。

比如播种的时候,根据地块的条件,8行、6行、4行播种机配套使用,边边旯旯还能用两行的。今年4月21日播种,将近10天完成了。有了机械,我们就不担心地怎么种、怎么收。”陈卓笑言:“600多公顷地,如果没有这么多农机,靠人工种,那得种到啥时候,估计种完都快秋收了。

去年,合作社又成立了资金互助部,把社员的闲散资金集中到合作社来。这些钱既可以给急用钱的社员提供资金帮助,也可以在合作社购置农机具、农资时解燃眉之急。从去年7月份成立至今,资金互助部累计筹资115万元,发放贷款90余万元。探索出化解农民贷款难的路子,也让陈卓对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足的底气和动力。

说到未来的计划,陈卓透露,短期目标,合作社将继续增加托管土地面积,争取达到1000公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整村整屯推进,把土地集中给我们合作社经营,让机械充分发挥作用,我还想把民宅变成小区,把零散土地利用起来……

陈卓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看农业类报刊,从中了解政策、信息和技术。得到的信息越多,陈卓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眼下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程度离发达国家还差得远。“比如施肥的时候,车走到哪,依靠卫星定位系统就知道地里缺什么元素,就能自动下什么肥。”他的眼神里蕴含着深深的期望,说道:“现在,优良品种、大型农机和保护性耕作等农业科技成果在我们这儿都有了用武之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有更多的农业科技等待我们去实践、去应用。

陈卓深情地望着绿意萌动的土地,初夏的风儿带着暖意,吹来阵阵泥土的味道。那一刻,醉人的不仅仅是这位种粮大户对于丰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