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线发车间隔缩至2分钟

30.12.2015  05:30

  本报记者 刘冕

  嘀嘀嘀,昨日8时20分,地铁1号线西单站,一列开往公主坟方向的列车响起短促清脆的关门提示铃。一位背着黑色双肩包的乘客打算冲进车厢,被引导员拦住:“下趟车马上到。”列车关闭车门,缓缓驶出。前车刚走,后车尾随着进了站。“黑色双肩包”冲着文明引导员竖起大拇指。

  未来,这种“紧凑”模式将成为1号线早高峰常态。

  从昨日起,这条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线的发车间隔从2分05秒缩短到2分钟,成为本市继地铁2号线、4号线和10号线之后,第四条最小发车间隔达到2分钟大关的线路,是世界城市轨道最小发车间隔量级。

  别看只缩短了5秒钟,对于1号线而言,整体运力能提高4.2%。“发车间隔短了,人们候车时间会减少。”北京地铁新闻发言人贾鹏介绍,这次调整发车间隔的同时,还增加了部分换乘车站站停时间,方便乘客更坦然地上下车。上线的列车组数也由55组增至59组,平均每天多开了49趟列车。新编平日列车运行图在早高峰时段还继续开行大站快车。

  值班站长介绍说,站台岗准备好车门帘和车门钥匙,若车辆发生问题可以及时处置。1号线所有车站的站务员都有一张表,清楚地列出了重点站站停时间、大站快车时刻、全日开行列数等特殊技术参数。

  北京地铁初步统计,昨日1号线使用新编运行图首日,列车到达满载率同比有所降低,苹果园、古城、八角游乐园、五棵松、万寿路和公主坟站台滞留乘客减少,这些车站的高峰结束时间也提前约10分钟。

  北京地铁总结这次缩短发车间隔时写道:1号线——在经历了46年风雨历程后,终于达到了世界轨道交通运营间隔的一流水平,实现2分钟间隔。1号线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信号系统)改造自2013年3月12日正式开工,在白天不停运、不影响乘客出行的艰苦条件下,交通人克服了夜间施工只有短短3小时时间、交叉作业多、涉及专业多等不利因素,创造了既有线信号系统改造的奇迹。

  揭秘

  33个月的升级之路

  本报记者 刘冕

  1号线缩短发车间隔,最大的功臣是信号系统升级。这套系统学名为Urbalis 888,采用了最先进的移动闭塞技术,不仅有助于列车缩短发车间隔,还能减少列车的猛提速和急刹车次数。乘客在坐车过程中不会再频繁 “点头”或“前仰后合”。

  后车对前车尾部实时追踪

  交通部门预算,此次系统升级投资在十四五亿元,耗时33个月,可以保障1号线在未来20年的稳定安全运营。这是继地铁2号线后,世界上第二条既有线不停运改造后开通的移动闭塞系统。

  北京地铁设备部副部长张良说:“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使用寿命在15至20年。每套系统在使用初期的三四个月和即将进入报废期的时间段,故障率最高。而1号线的信号系统改造就是为了拆旧升级,减少故障。同时,这条线路贯穿东西,一条线路提高运力4.2%,乘客在全路网的流转都将更顺畅。

  这套信号系统的供应商——卡斯柯公司负责人解释说,目前,1号线真正实现了移动闭塞控制,即后车对前车尾部实时追踪,两车之间的距离不再设死门槛儿,只要保持安全车距即可。“而以往,两三百米内只能允许1趟列车经过。

  列车自动精准停车

  新系统还具备自动控制功能,司机繁杂的驾车工序被简化为“监工”。

  车不仅自己跑,还能自动停。“每一站都不一样,如果司机不是特别熟悉,很容易掌握不好‘油门’,对不准开门区域。”贾鹏说,尤其是今后安装站台门后,一旦误差超过三四十厘米就面临开不了门的尴尬。新的信号系统不仅预留了屏蔽门接口,还可以实现列车自动精准停车。每一次停站都在信号系统控制下自动完成。“出站牵引力给多大,这些都会经过测算,最终找到乘坐最舒适的一个值输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三条地铁线信号待升级

  张良介绍,1号线信号系统升级全部完工还有1年的时间,一些旧设备需要陆续拆除。在新系统运营初期,遇到急停或列车晃动等情况,还希望乘客予以理解。

  随着1号线信号系统升级,本市仅剩5号线、八通线和13号线的信号系统没有实现移动闭塞模式。贾鹏透露,明年会陆续评估这三条线路信号系统使用状况,并在恰当时间启动升级。“重点是在既有信号系统条件下,力争明年缩短5号线发车间隔。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