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右玉:功成不必在我 造福子孙后代

18.11.2016  17:37
  目前,右玉县森林覆盖率为54%,远远高于我国21.36%的平均森林覆盖率和全世界32%的平均森林覆盖率,被誉为“塞上绿洲”。走进右玉,就像走进了花的世界、树的海洋;走进右玉,就像走进了一座长长的画廊。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右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却是一片不毛之地。右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端,是晋蒙交界的风口,距离毛乌素沙漠不到100公里,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时仅有5.3平方公里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曾有环境专家将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
  60多年过去了,右玉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正是右玉县历任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像接力棒一样传承的结果。
   A 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
  10月16日上午,记者在右玉县右卫镇中心街口见到了68岁的王占宝。他住在右玉县杨千河乡陆家庄村,离右卫镇有十几里地。今年土豆丰收了,他到右卫镇磨土豆粉,顺便买些日用品。
  王占宝说,他家就住在苍头河畔。小时候,村里的旷野几乎寸草不生,只有几棵零星的杨树,而右玉县每天都刮大风,狂风呼啸,黄沙漫漫,不仅睁不开眼睛,甚至连站也站不稳。当地有一首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因为山上没有植被,一下雨就发山洪,河道越冲越宽,“如果不是右玉县历任领导带领全县人民一年接着一年种树,我们家早就被山洪冲走了。”
  记者:村子里现在啥情况?
  王占宝:现在村子里美得很,原来的荒山、荒坡、荒沟现在到处都是树,站在村子里看,满眼都是绿。即使刮风,也不算大了,而且不起尘,下雨也不发洪水了,水土不流失,庄稼收成也好了。人们生活也富裕了,大部分人都盖了新房子。
  记者:您是从哪一年开始种树的?
  王占宝: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右玉县全民种树,党员、干部带头。
  记者:听说那时候右玉种树不好活,当时是怎么把树种活的?
  王占宝:右玉风沙大,当时在右玉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很多时候头一天刚栽下,第二天就被刮出了根。右玉种树最大的难题是缺水。肩挑马驮提水上山,常常一担浇下去,瞬间就没了影,树苗枯死更是常事,反复浇水好几次才能成活。右玉低温能到零下40 ,大家只好从当地耐旱耐寒的小老杨树上砍枝为苗。为了保证成活率,我们挖一个树坑,四个角角各插一根,一般就能有两根或者一根活下来。
  记者:你们村现在不用种树了吧?
  王占宝:还得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防风固沙种下的小老杨,有的已经退化枯死了,现在还得补栽换树种。
   B 从小看父母种树 不种树心里就不踏实
  李云生是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村人,今年61岁,退休前在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工作。
  2002年,马头山村人口少、地方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右玉县对该村实施整村移民搬迁。村民搬走后,这里的荒山荒沟就没人种了。李云生萌生了承包整座山的想法,他要在马头山上植树造林,让马头山变成一座“大青山”。
  2002年4月8日,李云生与李达窑乡正式签下了马头山50年的承包合同。从那天开始,李云生就和父亲一起,带着十几个家人,住到山上开始种树。几个月下来,他们的手上磨起了老茧,嘴唇也裂开了口子。但一万多亩的马头山,依然没有多少绿色。
  李云生又把积蓄和工资拿出来,把周围村庄的村民雇来一起种树。为了节约购买树苗的成本,李云生建起一个50亩大的苗圃,但这光投入没收益的营生很快就掏空了他的家底。为了能继续种树,李云生又贷款买羊在山上的空地上养羊,后来树越种越多,李云生担心羊啃树苗,又把羊卖了开始养牛。
  经过13年奋斗,到2015年,马头山上栽满了各种树木,山上的野生动物也多起来。
  记者:你当时为什么要承包马头山种树?
  李云生:承包马头山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从小就对我们说,要改变右玉的生存环境,必须先改变右玉的生态环境。其次,我们从小看着父母种树,长大后自己种树,看见荒山荒坡荒沟,不种树心里就不踏实。
  记者:治理马头山共投入多少钱了?
  李云生:大概有400多万元了。刚开始是用自己的积蓄加每月3000余元的工资,后来就借款、贷款,还有就是养羊和养牛挣的钱。反正是年年挣钱年年塌饥荒(欠别人钱的意思),春天种树借钱,过年杀牛杀羊还钱,到现在还有30多万元的借款。
  记者:你后悔过吗?
  李云生:也后悔过。2008年秋季开学,二儿子要去太原上学,家里连一百块钱也拿不出来,后来学校知道情况后同意缓交学费。现在不后悔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辛苦也没有白费,一个字,值!前几年,交通部门还专门给马头山修了一条柏油路。站在马头山上的综合生态养殖园区,天蓝云白,再看着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特别好。
   C “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事情
  王德功,1944年出生,曾任右玉县委宣传部部长、右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右玉县政协主席,退休后任右玉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当地人称他“右玉通”。10月17日,王德功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右玉县植树造林的故事。
  曹国权是右玉县西碾头乡曹家村人,新中国刚成立就和老伴在门前的大东沟里种树,随后他们的树全部归公,但他一直没有停下种树的活计。后来,年过花甲的他,在看到大东沟还未得到彻底治理,就主动与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了这条沟进行治理。60年来,他共栽植各种树木1万余株。
  杨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按照政策退休后可享受正处级待遇,但他毅然回到杨家后山,主动担任起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组织带领学生植树、护树、挑水、浇树。
  ……
  记者:右玉为何能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成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
  王德功:首先,右玉的发展得益于历任书记、县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像“接力棒”一样传承和坚守。
  右玉第五任县委书记庞汉杰到任第二天便开始下乡调研,主持的首次县委常委会就是关于植树造林的问题。
  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有句名言:“‘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他的解释是,干部经常调动,故称作“飞鸽牌”,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是右玉“永久牌”的事。
  第十二任县委书记袁浩基上任,响亮地喊出了“在右玉,绿色不进,风沙就进,不植树就是千古罪人,还当什么书记?”的口号。
  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从右玉调任怀仁县委书记,临上车了,他又突然返回办公室,原来是忘记拿他那把已磨短半寸的植树铁锹。他含着泪水对送行的干部群众说:“我啥也不要,这把锹要带走。”
  右玉县领导心无旁骛、一心为民,一心播绿,一任接着一任干,把绿色“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地往下传,才使右玉的树木越来越密,绿色越来越浓。
  其次,右玉的发展得益于科学的发展思路。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伊始,便与县长江永济开始了艰苦的实地调研,通过20余天的艰苦跋涉和实地走访,张荣怀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造福人民的发展思路,“右玉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每人十棵树,走上幸福路”。显然,这一思路不是一时的“拍脑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结合了右玉的发展实际,与右玉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息息相关,也是确保右玉不再荒芜,右玉人能够生存下去的最好途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它不仅促进了右玉的绿色生态建设,也促进了右玉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右玉的发展得益于党员干部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右玉能有今天的发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群众一旦认识了真理,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
  深秋时节,记者行走在右玉大地,层林尽染,一片金黄,60多年来,右玉人民手持艰苦奋斗的彩笔,在贫瘠的土地上绘出了精美的图画,右玉大地春如幽兰,夏如翡翠,秋如霓裳,冬如白玉,随四季变换颜色的林海美不胜收。(记者 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