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学家的北极之旅

17.03.2016  18:46
——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刘新专访

学生记者  陈姿霖

刘新,设计艺术学博士,1987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在企业从事汽车设计七年;1994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长期为各类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服务;2000起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的“系统设计工作室”设计部负责人,参与和主持了大量产品开发设计与研究项目;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所撰写的论文荣获清华大学2006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同年进入清华美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用户研究”、“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和“综合造型基础”。2008年作为中方协调人参与LeNS(The 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亚欧可持续设计教学合作项目;创建LeNS-China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2009年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6个国内著名设计学院共同创建DESIS-China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分支机构,并作为DESIS国际联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lab的负责人。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北极终年冰雪覆盖,人迹罕至,仅有的人类居住地是各国科考站。而2015年9月,一条“清华美院刘新带你看北极的景象”的新闻带着唯美的图片闯进了众人的视线。带着对北极的向往和对刘新老师北极之行的好奇,记者在瑟瑟的倒春寒中采访了刘老师。

北极的风光 冰川的忧伤

“原本像月球一样寂静、荒凉的冰岛原野,正赶上鲁冰花盛开的季节。这是块非常神奇的土地……植被,只要能够生长,花草就充分的灿烂着…”

北极风光。

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出港,进入北冰洋,沿着冰岛再一路向北,便被茫茫的极地景致包围。刘新常常站在船头眺望远方,远远地看着成群的鲸鱼悠然而过,北极熊母子俩艰辛的破浪前行,还有海象和无数海鸟飞过。

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刘新乘坐的前进号(第二代)是一艘科考船,每年往返于南北极之间,每次航程会提供200多个名额提供给世界各地的旅客,在担任科考任务的同时提供极地旅行的机会。

前进号在挪威有着独特的意义,它于19世纪末由挪威造船师柯林·阿切尔设计,其独特的短粗型船体能有效抵御浮冰的挤压,保证了船体在北极长时间考察,保证了北极探险先驱弗里乔夫·南森和首位抵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这两位挪威的英雄人物探险南北极愿望的实现。1935年,挪威首都专门设立前进号博物馆,纪念这三次两极探险。

随行的有动物学、冰川学、气候、地理等各个领域的十多位科学家,所以除了冰川实地探险之外每天都会安排精彩的讲座,极地摄影、极地动植物等各方面的专家分别用德语、英语和中文分享。虽然前进号朴素而舒适,但长期的科考船上的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喜动的人常常在第六七天的时候就会耐不住寂寞。赶上风浪较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适。有一次刘新作为嘉宾作关于“可持续设计”的讲座时,有几个听众就在颠簸中吐了出来。所以之后他就经常打趣道,讲座很考验人的水平,别一不小心就“把人讲吐”了。

图为冰原植被。

“这一次旅途不是简单的旅途,而是体验、交流和长知识。”这是刘新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他表示,关于全球变暖,冰川消退,大家都有耳闻,但亲眼所见后更能理解气候学家的危机感。北极的许多冰川并不如一般印象中的那么雪白,而是带着泥渍——这是由于冰川退后太快带走的土地。偶尔还会有块巨大的冰块从冰川上迸裂,掉进海洋深渊,变成漂浮的冰山。旅途中并不是特别冷,最低气温都在零度以上,对于一个常年在北京工作的人,刘新表示完全可以接受。“最近几年夏天北极圈附近的许多港口都通航了,但是之前都是封冻的,有些人认为这对航运有利,可以促进经济。”刘新回忆科考队员的讲解,“但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知道洋流的动力是冷暖交替,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变暖,一旦有一天,量变达到质变,冷热交替动力不足,洋流慢了下来,这对气候的影响会是巨大的。”在前进者号上的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气候变化给地形地貌、动物以及人类自身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感受无疑是震撼的。

在旅途中的一个夜里,快12点了,太阳依旧挂得老高,刘新站在空无一人的甲板上,目光所及全是茫茫的大海和远处的冰川——无比开阔,但并不孤单——整个世界都安静极了,只有海面上闪着光,“好梦幻的感觉”。

科考的旅途 设计的本能

北极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平静,旅途中的许多事情不可预测。前进号行进的路程有大致的路线,但是能否按计划上岸——那就看天气了。无数次的远眺冰原,只有2次按原计划上了岸。如果要上岸,探险队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确认是否安全;有专人扛枪,穿着醒目的红色衣服站在远处标识安全范围。这既是保护人员安全,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被游客骚扰。但是有一次一登陆就是野鸟的繁殖地,还没来得及回避,鸟群就开始袭击人群。这个时候,探险队的人就教各位把手举起来,来回不停地晃动。“因为鸟一般攻击最高的点,如果举起手来晃动它们就找不准目标。”刘新笑着补充道,“但是鸟真的很聪明,知道谁是领队,对他群而攻之。”如果在岸上偶尔看见一朵小花,询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会翻出随身携带的手册,一字一句地详细地讲解。

“这种细致入微服务,落在刘新眼中,却是一种特别到位的服务设计。不是定点旅游拍照,而是让游客去体验,去理解,从而唤起人们心底的保护意识。”刘新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分析,这可能也是前进号北极之旅的意义之一。

刘新在导师柳冠中的指导下,从2003年开始重点关注可持续设计领域,逐渐意识到传统美学与思维方式已经不足以解释越来越复杂的设计问题,唯有多方面的、综合的角度才能更好地评价设计,于是他将研究方向落在可持续发展和设计角色的转变。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更加坚信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令人震撼。在2008年,刘新作为中方协调人加入欧盟发起的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LeNS),并在国内发起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LeNS–China),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可持续设计师。2009年刘新参与创建DESIS-China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分支机构,致力于以设计思维的方法解决当下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从产品设计到生态设计,从设计创新到社会创新,刘新不断尝试探索用设计介入社会各个领域:“可持续设计,不能光谈保护环境,因为如果不从人的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社会整体的价值,或者说忽略了经济模式,那么整个设计就落空了。”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一直在发展,刘新谈到:“我们每天都在比原来认知得更多一些。”

创新食品网络是刘新团队三年前启动的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通过设计帮助有机农场与社区居民建立信任。CSA小农场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居民需求,并减少物流成本;社区中的老老少少有组织地、定期地去CSA农场采摘新鲜蔬果。整个社区网络就像温馨的家,这样既减少了厨余垃圾,促进了分类回收,还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采访过程中偶遇这个项目的其他负责人,刘新开心地跟他们分享前几天收获的绿色苹果。

图为生菜屋。

2014年刘新提出了“生菜屋”的概念,作为可持续生活的实验室,尽可能将其能量消耗降到最低。第一期项目刚刚落地,各方面的专家纷纷提出专业意见,指出“生菜屋”可以修改的地方。刘新表示:“一个人如果编一部词典,不知道将会是猴年马月了。但是如果一群人协同完成,那么整件事将会事半功倍。”后期各方纷纷参与“生菜屋”的建设,加快了可持续生活的研究步伐。

生态厕所是刘新团队近期专注的设计项目。厕所似乎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大家都避之不及。但厕所却是生态循环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是可持续设计关注的话题。刘新设计团队目前正与技术专家配合,针对中国现状,提出整合性的生态厕所解决方案——将绿色循环技术、生态农业、人性化设施与空间设计、社区营造以及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整合,逐步推出系列可实施的生态厕所设计概念。

刘新在教学当中也会融入可持续设计的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中针对清华大学校园内废弃的自行车进行改造创新的课题受到广泛的关注。“设计应该是问题导向,以前设计师仅仅是解决美的问题,而现在需要更多注意的是可持续的问题。”如果当“可持续”成为基本的评价标准,那么这个概念就会逐渐消失。“因为这会成为设计中自然而然的事。”刘新笑着说道。

前进号的“北极之行”可能不知不觉改变了一些乘客对于全球变暖的看法,而可持续设计从无到有的过程,或许也正是这种无声的改变。

清华新闻网3月17日电

编辑:田心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