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满目青山绿

24.03.2015  03:14

      50多年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荒山,兀石覆盖,难觅绿色。而如今,这里却青山绿水,林木苍翠,鸟鸣山涧……
      阳春三月,登上五岳之首泰山的姊妹山——徂徕山,记者为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陶醉。
      变化源于1956年徂徕山林场的建立。
      荒山的变迁
      “徂徕山造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徂徕山林场副场长郭廷松说,林场成立于1956年,位于泰山东南20公里,是山东省第二大国有林场,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基地。
      而1956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整个山上只有2000多棵林木。经过第一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这片荒山有了大片绿色,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1963年,徂徕山林场获得国务院“荒山造林光辉旗帜”称号。在随后20多年时间里,徂徕山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覆盖全山,徂徕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徂徕山林场由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改成差额拨款的企业。“这样一来,林场经济条件发生极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林场的经营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当时工人一度发不出工资,造成了职工的流失,最多的时候曾经有170多人外出打工。”郭廷松说,因为护林员的减少,偷盗林木的多了起来,当时平均每天盗伐量100多株,一年丢失林木几万株。
      徂徕山林场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人员流失和林木遭到破坏,直接影响的是徂徕山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这个“生态债”不能欠!
      徂徕山林场不等不靠,克服困难谋发展。2004年4月,林场积极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多方筹资1260万元,对西部17.6公里的主干公路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并于当年11月竣工通车。利好消息接踵而至:同年6月,徂徕山林场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经费由当年440万元增加到1300万元,同时规定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由市财政承担。
      2006年,徂徕山林场被批准为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徂徕山园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森林经营示范林场;2012年以来,林场利用1.58亿元资金,全面改善林区房、电、路、水等基础设施,解决364户职工的棚户改造,职工2014年收入较11年前上涨了21倍。
      2014年,全场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林政管理工作实现“林木无盗伐、林地无侵占”的“两无”目标,被国有林场协会评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
      “你有钱能够进口木材,但你拿多少钱也进口不来森林,进口不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郭廷松的话语掷地有声而又意味深长。
      用关爱守住绿色
      目前,林场提高了现代化防护水平,电子监控范围达到80%,但在环境复杂多变的林区,监控系统只能作为辅助,关键还得靠护林员们。
      在护林员眼里,每一株树木都像自己的家人。在非防火期和巡护之余,护林员还承担着绿化补植、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林道维修和防火线清理等工作。由于林区面积大、人员少,每一项生产任务都非常繁重,而且往往是一项接着一项。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护林员每个月至少有27天吃住在山上,他们很少休假,在林场防火的关键时期,甚至1个多月都不能回家。而所谓的休假,无非就是回家带饭,跟家里人见个面说几句话,就又得往回赶。在林场腹地瞭望台工作的护林员光上山下山就得半天多,两天的休假有一天是在路上。
      50多岁的邵明哲和陈国梅是夫妻护林员,目前在海拔600多米的庙子林区张庄工队工作,从33年前来到这片大山里,夫妻俩就再也没有离开。张庄工队由于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护林点的手机信号很差,经常接不到电话,打电话要跑到对面山坡上。有段时间因为林区工作任务重,夫妻俩半个月没有给母亲通电话,80多岁的老人因为担心便一个人赶到工队看他们。看着蹒跚而来的母亲,已到中年的夫妻俩眼里噙着泪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护林员张吉范负责的是4458亩山林的瞭望,并协助瞭望山林8600亩。在树绿草盛的时节,这1万多亩绿色确实让人心旷神怡,但如果每年看上300多天,连续看上10多年,满眼的绿色总会变得单调而乏味。“孤独、寂寞是瞭望员最大的敌人,山上没电,也没有电视,打电话找人聊天,不但影响工作,手机充电也不方便。闷得实在难受时,我就跟小狗说话。”张吉范说,艰苦的工作你不干我不干,谁来保护这片森林资源。10多年与青山相伴的日子让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这里。
      正是因为徂徕山林场这些人这些年的坚守和付出,才换来了青山绿水。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林场森林覆盖率由80.2%提高至87.8%,林木蓄积量从36万立方米扩展到60.05万立方米。
      日前国家出台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将会为徂徕山林场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