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野生中华鲟进京“疗养”

17.11.2015  14:00

  经过22小时的长途跋涉,国宝野生中华鲟“后福”昨天清晨从湖北抵京,住进北京海洋馆“疗养”。据悉,这头长3.41米、体重310公斤的“大块头”是近20年来我国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野生中华鲟。

  11月15日9时,“乘坐”定制保温水箱的“后福”从湖北荆州出发。“后福”所在的“包厢”长3.5米、宽2.2米,内置三层保温结构及海绵防撞层,恒温18℃,并具有水流循环过滤、水质监测等功能。“包厢”两侧均有观察窗口,随行人员会随时观察中华鲟情况,准备急救,确保其健康。

  22小时后,“后福”抵达北京。卡车一驶进北京海洋馆,工作人员迅速向保温箱内注水,让它适应海洋馆恒温23℃的水,减少“后福”入水后的应激反应。同时,技术人员还为“后福”进行药浴杀菌,并进行体检,包括体表采样、B超、尾鳍采血等。

  昨天清晨8时,在两名潜水员帮扶下,“后福”搬入新家。刚开始,它还不适应新环境,一入池就趴在水底一动不动。一名潜水员温柔地抚摸着它的身体,帮助它找到方向感。十几分钟的伴游后,“后福”慢慢适应了新环境,游来游去,参观起新家。

  一年前,渔民在长江流域误捕到一头巨型野生中华鲟,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携带救助设备赶往现场。当时,这尾中华鲟身体多处受伤、呈现失衡状态,救护小组对其进行全面救治。两个半月后,鲟鱼恢复正常运动姿态,体表伤口也逐渐愈合,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给它取名“后福”。由于“后福”体质虚弱,进食困难,需要长时间调养,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决定将其运至北京“疗养”。

  据了解,北京海洋馆中华鲟保育科研组此前早已制定了康复方案,并安排4人贴身护理,负责“后福”饮食起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介绍,经检测这尾野生中华鲟为雌性,怀卵量可观,日后通过科学养殖与悉心护理,待其性成熟并最终实现人工繁殖是完全有可能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对中华鲟保护有重大意义,将在不损耗野生亲鱼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彻底扭转中华鲟的濒危局面。(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袁京)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