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王文旭教授在PNAS发文揭示社团和多样性的涌现

01.03.2017  10:04

  我校王文旭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上发表题为“Emergence of communities and diversity in social networks”的成果,通过实验揭示了社会网络中广泛存在的社团模块涌现的机理、社会规范形成的原因、社交关系结构的作用和群体多样性的产生等。我校数学科学学院的张博宇副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社团模块(community and modular)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之中。社团模块内部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共性,而它们之间差异明显。例如,互联网用户组成的社区、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模块等。社团模块被认为对于实现各种系统的功能起关键作用,并且已有大量识别社团模块结构的算法。然而,社团模块如何产生和流行及其内在机理是什么仍然是有待回答的根本问题。王文旭教授团队率先通过最后通牒网络博弈实验明确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类型不同结构固定的网络实验中同时发现了社团模块自发产生和稳定存在的现象。每个社团内部形成了行为的一致性,而社团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明显。这一发现与对照组实验中无社团模块的结果形成显著差异。对于个体演化行为和策略的微观分析揭示了社团涌现的内在机理:具有内在异质性需求的响应者与理性的提议者,由于局部相互作用形成了多样性和稳定的社团和以及社会规范,其中极端的响应者最终成为了社团的领导者(leader)。研究结论揭示了局域相互作用结构对于社团集群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为理解、预测和管控社会、经济、金融等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和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链接: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7/02/23/1608164114.abstract.html?etoc


 



社团模块的演化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王文旭教授自2012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到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工作以来,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Physics Reports》(IF=22.12)、《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X》(IF=8.70)、《Scientific Reports》(IF=5.23)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入选2014、2015和2016年度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SCI引用3800余次,7篇引用过百次,4篇ESI(1%)高被引论文,8篇ESI扩展版(3%)高被引论文,H-index=33。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主任,担任《Scientific Reports》、《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等期刊编委,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30余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系统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