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邀媒体举行发布会 师生讲述“科技小院的故事”(图文)

13.09.2016  01:19

 

   

郭忠  摄影

      本网讯  9月12日,学校举行这样一场这样的发布会——以校内一群师生为主角,邀请到始终关注并支持的同道者,从不同角度向新闻媒体讲述八年来在基层的经历,发布会的主题也由此而生:“科技小院的故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14家20位记者应邀到校。

      副校长李召虎推介科技小院师生:2009年5月,植物营养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前辈们奋斗过的曲周,围绕绿色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始在基层的“创业”。他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如何紧密结合。和曲周小院发展的同时,他们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围绕17个作物生产体系,独立或合作建立了80个小院。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成效、科研创新突破获得多方面肯定,“科技小院”成为新学期学校的一张名片。

      “小院故事多”,张福锁教授说,在全国各地的小院里,200多位学生、数十位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生动的故事。故事中有科研创新的内容,从现实生产中发现和解决问题,2009年来小院师生先后参与发表学术文章173篇,其中SCI近30篇,7篇分别在Nature、Science和PNAS发表;也有人才培养的实践,大学里身份单纯的研究生,到村里以后顺利适应在多重角色之间转换,让他们面对问题沉稳自信,求职时占有先机,不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高价订购”。也有社会服务的工作,如何把自己针对生产实际问题的最好设计,和最基层老百姓的现实选择结合起来,进而使自上而下的科技服务,转化为老百姓应用科技能力的提升,形成“上”与“下”的互动与合力。这些故事在一起,汇成科技小院的工作和生活。张福锁说,农业转型的时代需要,赋予我们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里,在多方面支持下,学科师生到生产中揭示问题,是我们感到最幸运的事情。

      新近发表的文章,是在14位师生在小院中实践的思考。第一作者张卫峰副教授介绍,小院师生对小麦玉米生产全育期关键技术推广中的品种、播量、播期、施肥、灌溉等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一项是决定性的;也因此,只有采取技术集成与综合管理。他在讲述里,介绍了科技小院八年来摸索中集成与综合的案例、思考——如何在基层助推小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第一批入驻小院的研究生曹国鑫、在读研二学生李建丽、新入学研究臧佳丽,共同讲述成长的故事。曹国鑫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他在科技小院中生活、工作了1500多天。刚刚发表的Nature文章,他是并列第一作者。他毕业以后到了企业,科技小院的情结仍然延续。他说,即将要筹建企业的科技小院,聚拢“有情怀的农业人才”。李建丽讲的是正在成长的故事,一年多前她到乐陵小院,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做什么;在小院的熔炉中,“我的潜能迸发出来”。臧佳丽6月中旬收到录取通知,7月初从城市来到乡村,在不适应中的同时感知“被需要”,思考和明确方向,属于她的故事刚刚开始。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曲周县原副县长胡耀东、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于嘉林,是科技小院创立、壮大中不同方面支持者的代表。他们分别讲述产业需求、基层期待、人才培养中的科技小院。

      “倾听故事,关注成长、分享快乐”,校长柯炳生全程听完大家的故事。他说,这次发布会,展现的是小院故事,也是师生的情怀、精神。高水平文章的发表,是他们八年、以及此前的思考和实践的自然结果,可能还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他说,在中国农业大学,有千百位这样的师生:勤于耕耘、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祝贺小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支持小院工作的所有人,祝愿小院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也期待更多的老师和同学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