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金砖国家校长论坛分论坛五: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路径探索:金砖国家经验分享
2015年10月17日上午,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开幕, 10月17日下午,由我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承办的分论坛五在京师学堂第七会议室开幕,分论坛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路径探索:金砖国家经验分享”主题展开讨论。
出席分论坛的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国别主任兼南南政策处处长Niels Knudsen,北京团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郭新保,联合国志愿者组织顾问、前首席研究和发展专家Robert Leigh,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社会发展中心顾问Susan,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晓红,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大学首席专家Viacheslav Ivanov,四川绵阳精神文明办主任、绵阳志愿服务总队副队长赵方嵩,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王新松等近20位专家学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担任主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国别主任兼南南政策处处长Niels Knudsen和北京团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郭新保为分论坛致开幕词。
Niels在致辞中表示前不久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指导未来15年内全球的发展,在这17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跨国界存在的志愿服务活动将为目标的实现和公众意识推广提供良好的发展路径。UNV近期启动的志愿者服务报告也展现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志愿服务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他还指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球范围内的志愿服务网络,为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致辞从全球视角指出了本次分论坛的三项内容,一是在理论框架下了解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现状;二是研究志愿者服务的发展现状;三是致力于培养一种良好的有利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北京团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郭新保结合北京市的志愿服务现状提出金砖国家尤其是其中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交流与协作,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在志愿活动中的作用,共同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与会嘉宾分享金砖国家的志愿服务经验环节中,联合国志愿者组织顾问、前首席研究和发展专家Robert Leigh结合自己在UNV的多年工作经验和UNV的志愿服务报告围绕志愿服务的原则、目标和服务驱动因素展开经验分享。他提出志愿服务本身是一种价值实现、是个人追求和社会追求的表现形式,能够有效推动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国家也应当通过对志愿服务的评估发现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并将其提升到国家层面,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的发展应当致力于将传统理念和现代治理方式相结合,应用现代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拓宽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实现路径。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借助国家统计局和相关研究的数据从志愿服务的历史和发展、挑战和机遇三大方面进行了中国的志愿服务经验分享。他提出在转型期应当遵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张,重视志愿服务和政府的有机结合;对使用单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解释志愿服务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他还分析了近年来国家立法政策对志愿服务提供的机遇,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升志愿服务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建设性。
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社会发展中心顾问Susan Jean Wilkinson结合自己团队对南非志愿服务的研究,分享了南非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因南非是一个受助国家,在资金和人力方面都并不充裕,所以南非的NGO民间融资困难,仅靠政府的资助难以存活和发展。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也多以低收入群体为主,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有所欠缺。针对南非地区还应加强企业CSR活动和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培训和活动开展等相关服务的推进。
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晓红用清晰的结构图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北京的五大志愿服务组织——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志愿北京”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北京志愿服务基金会,并创新地用“5-4-3-2-1”的结构框架解释了五大组织的联合功能,展现了北京志愿服务组织的功能和有机结合情况。
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大学首席专家Viacheslav Ivanov代表莫斯科发表了俄罗斯志愿服务现状的讲话,他用清晰的图示和明确的数据向大家展示了俄罗斯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以非正式志愿者和低收入志愿者群体为主,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的基本情况,并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对志愿服务活动影响较大的几项因素,如年龄、职业、工作地域、受教育水平、宗教等,得出受教育水平越高、青年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志愿者更容易参与志愿服务的结论。同时也回应了丁元竹教授的观点,支持政府应当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发现志愿服务的价值,将志愿服务提升到国家层面。
四川绵阳精神文明办主任、绵阳志愿服务总队副队长赵方嵩,结合绵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底蕴分享了绵阳先天的志愿服务条件,针对四川5•12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大爱对绵阳市民的公益激发作用做了相应阐释。分享了绵阳突出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化、平台社区化、活动项目化、工作规范化的“四化”先进经验,为金砖国家的可持续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王新松基于2001年在中国27个省108个城市对超过5000个家庭社区公民参与情况的调研数据,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基础上更注重考量了非正式志愿者的情况,真实反映了中国公民在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呈现出的中产阶级、受教育程度高和经济条件好的志愿者群体参与率高的情况,与俄罗斯情况形成呼应。
论坛还开展了有关“志愿服务如何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的专题讨论。印度大学联盟秘书长Furqan Qamar,四川团省委青年志愿工作部部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为正,苏赛克斯大学Sam Geall,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翟雁,北师大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网成结合自己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或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实现路径的思考,印度大学的“纯志愿”制度、哈师大有关志愿服务动机的“我志愿我快乐”的调研结果都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优秀的思路参考。同时与会的其他人员也针对嘉宾的发言和陈述进行了提问和交流,交流中总结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三大动机——个人发展、社交、我志愿我快乐,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志愿者的打乱重组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经验等形式激励高年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激励管理的同时不忘“初心”等优秀成果。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