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社区补职住平衡短板
早晨6时,北京城渐渐苏醒,当很多人还在晨练时,位于西三旗桥西北角的第三个路口就已经开始堵车。这是回龙观,这样的堵车,在上午要持续4个小时左右。
建设了大面积住宅却没有足够配套的商业、产业,是这个居住了30余万人超大社区最大的痛点,也被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公开批评为“失败的第一代新城”。记者获悉,本市规划系统专题调研7个月后,一套《回龙观地区功能优化规划研究》终于成型。回龙观区域将从提升产业配套、织补路网打通堵点等多方面着手,去唤醒这座睡城。
用地紧张?其实藏着富矿
从1999年开工建设,回龙观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7年。35万人居住在此,让这个“观”成为超级社区,达到了一座小城的居住规模。
2016年1月22日,市规划院发出了一份网络问卷。其中一道题引起了很多老“观里人”的回忆——你为什么要居住在回龙观?
在这道多选题面前,有6成人选择了“房价合适”,有37.8%的市民选择了“距离工作单位较近”,还有几乎同样多的人选择了“距离地铁近”。
近,却要花费很长的通勤出行时间。挤地铁挤不上去、挤公交挤成“柿饼”、两条高速公路的主路辅路几乎水泄不通……这几乎是每一个回龙观人每天要经历的烦心事儿。
那么,能在家门口给配一些产业用地吗?
“哪儿还有地?盖了这么多住宅,用地已经很紧张了。”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但市规划院的城市规划师们却在一次次“扫街”中发现,这里并不是没有用地、没有空间,而是原计划实施的很多项目并没有如期推进,而且大半都租给了低端产业。
规划师们将这10多宗土地梳理以后,分成了4种情况——劳动力安置用地、低端产业用地、集体企业用地和闲置地。
根据不同的地块性质,市规划院给出了优化规划的建议。
“回龙观目前有10多宗聚集了低端产业的用地可以重新调整,我们也要推进原本被甩项的规划尽早实施。这些用地转变性质、推进落实以后,将会推动回龙观地区的职住平衡。”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说。
怎么调整?产业主推双创
这位负责人说,他们对回龙观建成区范围内这4种用地资源进行梳理之后,将通过加快周边产业用地实施、打造地区内部双创空间的方式,提升就业与居住匹配度,促进职住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回龙观接近4成的人年收入在11万元到20万元之间,同样,有接近4成的人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他们自嘲为“码农”。其中接近63%的“码农”是工程师,而这,被规划部门看成是复兴回龙观的希望。
近日,由中关村管委会和昌平区政府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创新创业社区已经在回龙观揭牌。目前核心区一期已建成10万平方米,首批10多家企业已经进驻。有人已经开始期待,有人还在观望。
有没有想过在家门口工作?
住在回龙观10年,在上地上班的小解笑了:“家门口?你以为回龙观能有什么好机会?”
小解家门正对着的,是回龙观海鲜加工美食广场。这个卡在文华西路和回龙观西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角这样黄金位置的地块,原本是“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曾经动不动飘出一股鱼腥味儿,但现在除了保留海鲜的大招牌以外,进去就是个卖菜、卖杂货的市场,和任何一个混杂了小商品和菜摊的低端市场无异。
“但是你看,这个区域周围都是住宅,等到两年后租约到期,完全可以恢复综合性商业金融服务业的功能。”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区域,将重新安排以双创空间为主的多元功能,底层还可开放为高品质的图书阅览和文化交流场所,供周围居民使用。
缺少配套?公共服务跟着走
都说回龙观人多、拥堵,其实回龙观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没到城六区的平均水平。这里少的,不仅仅是产业。
规划师说,他们将梳理回龙观区域规划未实施的体育、文化娱乐、教育设施等用地,推进建设实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海鲜市场斜对角地块的正南方,如今是个汽车市场。但在规划中,这里应该是兼容部分公共建筑的体育用地。但当记者几个月前跟随市规划院前往时,这里还戳着一个“鑫地”的大招牌,大棚看上去都是彩钢板的,路面显示出多年没有人维护的样子,一点儿都看不出和“体育”沾边。
市规划院甚至已经重新做好了体育公园的示意方案。南边的车市将被连锅端,更新为绿地和几栋很有特色的公共建筑。
市规划院计划建议区政府,重新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利用公建可以做一个体育科技产品的线下体验馆。
“这样的体验馆,可以为创业者、投资者和周边居民提供一个活动场所,也能利用场地的优势举行发布会、交流会,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规划师说。(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耿诺)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