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时代,青年技能工人“High 起来”
中海油青年技术工人赵海春近期在“朋友圈”火了。
在葫芦岛CNG(压缩天然气)母站项目建设中,赵海春发现各母站装卸臂/充装软管与管束车相连部分均用快装接头,缺少防脱装置,且母站均用钢丝绳捆绑固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平时爱“鼓捣”的他,便手绘了一个新式器械的草图,试着研制出第一个防脱装置。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成果“一不小心”填补了行业空白,不仅让他成了中海油小有名气的“技术达人”,还引起中国石油学会的重视,邀请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油气储运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技术交流大会”。
手抚防脱装置,若有所思的赵海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闻到了吗?这是‘双创’给我们普通工人带来的成功味道。”
青工“双创”的美好时代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始于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双创”成了我国当下惠民政策的一大风向标。
进入2015年,政府更是将“双创”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并出台一系列政策确保这一引擎“轰鸣”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至少出台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
不断完善升级的政策措施,清晰而明确地释放着一个巨大的信号:创业创新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构建着空前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
无数敢想敢干、有头脑、有热情、有梦想的年轻创业者以及投资人迅速活跃起来,迎接着这个创新创业的新时代。这其中,就包括千千万万的青年技术工人。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技工劳动者约1.5亿,其中,35岁以下青年技术工人至少占60%。这意味着,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青年技术工人。
这“十五分之一”人口,无疑是汇聚着“双创”的巨大动能,而这一股绝对不容忽视的澎湃的力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各个大中小企业中,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为企业减负,鼓励双创已刻不容缓。
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发“政策红包”,包含了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此外,确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助力经济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骨干企业意识到,创新创业是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趋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海尔集团近期搭建了一个创新平台,为集团和社会创业、创新团队提供办公场地、创投等资源支撑;TCL创投汇聚集团旗下资源联合打造19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孵化器;长虹公司搭建创新孵化池,储备了涉及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移动视频通讯、云平台等领域数十项目……
伴随着一个个有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一片有利于青年技术工人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形成。
青工“双创”浪潮风起云涌
“90后”王超,是兖矿集团东滩矿青工。最近,由他及工友们联合研制开发四缸加油枪项目,已进入第二轮模拟改造关键期,若项目进展顺利的话,即将投入生产。
在王超还在为“技改技革”奔走时,江西两家企业的2名青年技术工人已诞下成果:维修组长卢世兵创造的“卢世兵改装底部倒角操作法”每年可以节约工作工时5760小时,维修工时576小时,可节约成本约11万元;技术员王刚首创的“伞杆一次成型操作法”,已上报国家专利,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20万元。
像他们一样的“创新迷”,今年在全国可谓遍地开花。仅中信重工目前就已有20多个创新工作室,带动了500多位生产技术工人,实际效果是500多人的创客群,影响4400多人。
与此同时,全国多家企业也围绕“双创”活动部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组织探索构建“创意—项目—孵化—产出—推广”等全流程的青工“双创”服务链,为来自生产一线、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青年技术工人提供“知识储备、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平台演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保护青工“双创”热情,激发青工“双创”思维,搭建青工“双创”平台,帮助青工实现由创新到创效的演变与提升。
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塘沽作业公司的青工们,和“芝麻攻关项目”较上了劲,旨在以创新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2015年上半年,他们勤捡“小芝麻”捡出了大成效,通过多渠道开展2215个“算小账”项目,降低成本超过1600余万元。
神华集团的青工通过创新营销模式拥抱“双创”。他们自行设计开发了B2B电商平台,不仅销售神华生产的煤炭产品和煤化工品,还开展外购煤的竞价采购业务。交易模式包括竞价交易、挂牌交易、大客户业务通道、小长协等,涵盖了目前国内煤炭交易各种模式。截止今年9月30日,神华煤炭交易网累计销售煤炭4.8亿吨,煤制化工品152万吨,外购煤采购2393万吨。
渤海油田则把国企深化改革与“双创”相结合,充分运用薪酬的激励作用,拿出10%的薪酬作为“二次创业基金”,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技术工人加以奖励,并提供晋升渠道,大大激发了青工的积极性。
唤起更多沉默的“双创”力量
若不是因为一个“美丽的意外”,宋凯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今年31岁的宋凯,是天津海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从七年前开始,四面高墙围起的一块不大的场地,框住了他的全部生活,钢山铁海间,一把焊枪成了他岗位的标识和养家糊口的道具。
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他会像身边那些前辈一样,在弧光闪闪中,周而复始慢慢老去,“意外”是从一场比赛开始的。去年11月,他代表天津市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并斩获焊工组季军,还被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多年担任“振兴杯”大赛技术指导的张维富在谈到这些“青工明星”时也感叹道,“这些青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有心人,有朝气、有活力,特别需要更多的‘振兴杯’这样的平台来展示、来提升。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需要大量的具备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创业创新,还得技能先行。”
十年来,在“振兴杯”大赛的带动下,全国各级各类青工技能竞赛活动火热开展,一大批青年高技能人才从竞赛中脱颖而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2005年至今,各地共举办省级青工技能竞赛3000多场,市级10000多场,累计1400多万人次参加了各级竞赛,和宋凯一样默默无闻的20余万名青工“一战成名”,开辟了职业和人生发展的新境地。
23岁的吊装工人程良余,则是通过在共青团中央开展的“最美青工”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产业工人情怀和岗位创新,成了平凡岗位上的“小红人”。这些青工的“造星”活动,在为青工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的同时,也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激活了“双创”的一池春水。
今年10月10日,共青团中央、科技部、工信部、国资委、中国科协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引领职业青年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对引导广大职业青年切实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努力为全国亿万职业青年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做出全面部署。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表示,在“双创”的大背景下,青年技术工人绝不是创新创业的配角,共青团要充分唤醒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在素养提升、平台建设、服务体系、青年创新组织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把他们的“智慧”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培育汇聚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强大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