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区县试点养老助餐 送餐遭遇成本场地"两虎"
2015年北京市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和顺义8个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以满足老年人营养就餐、配餐、送餐的需求。目前北京共有4000多家老年餐桌,为不方便出入的老人送餐一直是难点,其中人力成本和场地是最难的两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走进正在试点的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和丰台区西罗园街道,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
增加一块钱也承担不起
“大厨”“送餐”只能一肩挑
中午11点40分,随着一声“午饭来了”,家住大新开胡同的清平(化名)奶奶一手拿着饭盒,一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打开家门。敲门的是什刹海街道居家养老配餐中心的张师傅,每天中午,他和中心其他5位师傅都要将辖区内150多位老人的午饭送上门,风雨无阻。
什刹海街道位于老旧平房保护区,小型餐馆有限,且没有公交车来往,辖区内2万多位老人中,有40%把“吃饭”排在了需求的第一位。
由于双腿多年患类风湿疾病,85岁的清平奶奶无法出门。“以前都是闺女在家照顾我,可一旦她有事外出,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只能让闺女提前多做一些。”老人说,“现在多亏街道能为老人送餐,吃饭的问题总算有了着落。”
“失能、空巢老人是送餐需求最大的两类人群。”什刹海街道居家养老配餐中心负责人陈信民说,但送餐的人力成本是最大的问题。
“一份餐包括一荤一素一汤两主食,10块钱,收费真的已经很低了”,陈信民说,老人都对收费很敏感,在保证菜品质量和送餐到家的同时,还不能增加收费,这事真的不好干。为此,配餐中心的送餐员都由后厨人员兼职,“甚至连送餐的餐盒都使用乐扣餐盒,因为一次性餐盒虽然方便,可即使每份饭附加1块钱的成本,我们也承担不起”。
送餐员张师傅就是“大厨”、“送餐”一肩挑,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的工作状态和每月到手两千多块钱的工资有些不符。老张说,“身边几个师傅都换了好几茬,最短的没干满一个月就辞职了。没办法,老年餐不涨价,我们的收入也不可能增加。”
陈信民说,为了保证饭菜的营养和质量,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正在探索组织辖区内的退休人员志愿或兼职为老人送餐,一方面他们对区域内老人的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资源、解决成本。
想离老人再近些
为解决场地费尽脑筋
一大早5点多起床,选食材、定菜谱,再到监督制作、分餐配送,丰台区西罗园街道居家养老就餐中心的负责人于红每天连走路都要小跑,每天仅在4个就餐点之间就要往返八九趟。
从今年5月开始营业至今,养老就餐中心已成立3个分中心,年内还将增加,“想方设法增加分中心,就是想让更多的老人在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内就能吃到可口的老年餐”,于红说。
中午12点,由于海户西里北社区分餐点的主食需要补充,于红骑着电动车带着十几盒米饭从西罗园四区的就餐中心出发,顶着炎炎烈日穿过南三环洋桥,到分餐点时汗水已经湿透了全身。看见于红带来了热腾腾的米饭,家住海户西里北社区的陈阿姨一手拿着饭盒一手拉着于红说:“你们这的饭特别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买的人越来越多,看来你们送餐也得加量了。”
于红告诉记者,西罗园街道共有8.8万多位老人,是老龄化比较集中的地区,大部分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能有人为他们送上营养可口的饭菜是对他们健康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