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日报:《县委书记风采》创新主流价值表达
央视网消息:9月22日,《山西经济日报》刊发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段瑞忠的文章称,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中推出的系列报道《县委书记风采》,成功塑造了一批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当代中国优秀基层干部群体形象,是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
文章称,要讲好县委书记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他们身份特殊,如果用传统思维去“讲”,难免做成官样文章,或描写成英雄人物“高大上”,央视的这组报道则从改变报道方式入手,还原了县委书记们本来的真实面貌,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风采。
文章认为,《县委书记风采》之所以成功,在电视表达手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山西经济日报》刊文称《县委书记风采》成功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优秀基层干部群体形象,是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
一、平民化的视角
反映县委书记的风采,容易陷入“仰视”误区,或夸大宣传,或官样文章。创作团队撇开既往创作路数,用普通百姓看问题的视角去体验、采访和感受,不求大求全给县委书记们做总结,而是注重挖掘他们身上最动人、最闪光的亮点。节目中出现的县委书记好像百姓当中的一员,他们有担当、有作为,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烦恼、有困惑。
文章举例称,广州越秀区委书记武延军为了给五羊南社区老旧楼房安电梯,一次一次地往社区跑,更像一个身边的“热心人”。吉林省梅河口市市委书记庞庆波到老城区改造后的体育场了解情况,听到的却是一连串的批评和抱怨。在这里,百姓面对的是没有“官架子”的领导,可以进行零距离沟通。这些人物形象,就是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父母官,质朴可亲,生动可感。
作者认为,平民化的视角还体现在,所有的解说词都非常平实自然,没有“文件语言”、没有口号,这样的语言风格和县委书记们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形象形成了内在的契合。
二、故事化的表达
《县委书记风采》以故事为切入点,用情节和细节说话,吸引观众进入新闻过程,这些故事来自于火热的生活实践,真实可信,而且离群众生活很近,贴近性强;同时具有典型性,是在众多故事中提炼的精华。
《县委书记风采》生动展现了敢啃“硬骨头”的浙江省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等优秀基层干部的鲜活形象。
《戴建平:不把“硬骨头”留给下一任》这则新闻,就是从浙江省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拆迁“贫民窟”麻园巷的故事讲起的,故事一开始以能否拆得动“贫民窟”为悬念,引发观众兴趣。接着选取了78岁的胡大爷至今家里没有厕所、每天还得上公厕的典型故事,说明了拆迁改造的必要性。讲完拆迁的故事,又讲了戴建平当年临危受命,啃下横在他面前的第一个硬骨头——改造臭名昭著的莲花溪的故事,他带头公布手机号码,自己当上小溪的“河长”。
作者认为,通过故事化的表述,观众可以感受到一个个有胆有识、有情有爱、生动鲜活的基层干部形象,这正是节目动人所在。
三、纪实手法的运用
文章指出,《县委书记风采》中,很多报道都运用了纪实手法,真实展现了人物思想、性格,更好地揭示了主题。
《惠建林:当好县域经济改革排头兵》中,所讲的故事基本采用了纪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惠建林的工作作风。比如惠建林为了促动常熟村级企业转型,要把企业从村庄里搬走,他首先召集部分村镇书记开了一个现场会,就是现场实录,后来他自己跑到了镇里微服调研,记者采用隐蔽跟拍,也是现场实录;当他随机走访的四位企业主都表示愿意搬进新工业区时,他打通了前天在现场会上反对强烈的新裕村党委书记徐敬国的电话,那一段纪实拍摄更为精彩。
通过这段纪实的同期声,既点明了整治搬迁的阻力所在,也反映了慧建林敢于直面问题的果敢作风,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机敏与智慧,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四、“辣味十足”的风格
以前报道正面典型,往往是“锦上添花”的多,“揭短亮丑”的少,有“甜味”无“辣味”。而《县委书记风采》这组报道却带着浓浓的“辣味”,把人物置身于暴露出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当中,所采用的许多群众的同期声也都“带着刺”。
《余学武:禁令即“红线”谁也不能碰》中,红安县群众对村组干部大吃大喝的问题意见最大,村民说的话十分尖锐:“你要是拿钱出来,自己去请别人吃,你舍得不?你是吃老百姓的。”
陕西富县榆树村姜沟村民小组群众说事会上,40多户村民反映村干部占用了他们几十亩土地,当着县委书记冯振东的面,毫不留情地说:“我就敢说这,你哪怕吃个肉,再给人喝个汤,我连汤都喝不上”。
作者认为,“有辣味”才有回味,“有辣味”才能更体现真实,不回避矛盾,不脱离现实,正是这组报道的可贵之处,大量原汁原味的“辣辣式”同期采访,反映了县委书记们直面问题的决心与勇气,以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与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辣味”升华了主题,提升了传播效果,是这一领域报道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