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探寻绿色发展路径

24.12.2018  19:30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24日电 (记者 杜燕)基层政府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提升?来自政府部门代表以及专家、学者通过政策解读、理论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探索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机制。

生态文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导航

  “2018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新县生态环境状况蓝皮书发布会”23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和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指出,对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的产业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目标,也是关键出路。目前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认真整理、总结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经验,并加以推广,对中国县级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生态环境部生态司生物资源处处长蔡蕾谈到,生态环境部2017年启动了生态文明示范市县评比,新县是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市县(45个)之一。新县以生态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首个贫困摘帽区域,贫困发生率从14.9%下降到1.12%,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朝军谈到,县域上承省市,下有乡镇,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托,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础单元,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才有可能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表示,生态之于新县是新时代的发展引擎。近年来该县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倡导“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培育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四个百亿级”健康产业集群,“让绿色成为新县最鲜明的发展特色、最厚重的富民底色”。

论道“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最省事、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是搞“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理念要注意接地气地“转化”到基层,让所有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产业生态化”,还要把“生态产业化”;要以鼓励为主,以奖代惩。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指出,大力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县级单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的经验和解决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地方政府应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要进行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采用“生态环境管家”等方式,理清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交易与监管平台,深化相关理论探索,实现自然资产的保值、增值。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兼绿色发展基础领域首席专家张永生、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等共同探求“现阶段如何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部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蓝皮书发布

  作为编委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叶春在论坛发布《新县生态环境状况蓝皮书》,这是国内首部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蓝皮书。

  据介绍,革命老区新县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森林覆盖率达76.7%,植被覆盖率95%以上,年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蓝皮书显示,新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在重大项目引进过程中,新县不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这几年否决了100多个污染较重项目,让生态“红线”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2017年,新县在河南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中居第12位,万元GDP能耗下降42.12%,健康产业产值占产业集聚区生产总值的75%,绿色转型进入快车道。(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