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抗战岁月,永远跟党走

02.09.2015  17:13

●学生记者 杨思维   通讯员 陈之琰 王雨琦 徐如馨

他们亲历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斗争。

他们走过那段艰苦卓绝、顽强战斗的峥嵘岁月,他们见证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们身上深深烙印着清华的精神与气质。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回忆,重走那段烽火岁月……

讲述这个故事时,是在一个明媚的上午。年近九旬的宋玉芬老人安静地坐在窗旁,精神矍铄。

“今天是8月27日,一周后就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了,我很激动。”宋玉芬说,“我很平凡,但作为一名清华人,我希望能在此刻分享我的抗战故事,分享胜利的喜悦、自豪和感恩。”

阳光映射在宋玉芬花白的头发上,她的桌前放着一叠早已准备好的资料,上面写满了精心准备的文字,当年的故事娓娓道来……

人物档案

宋玉芬  1926年生,1939年9月参加革命,1940年分配到西北战地服务团儿童演剧队工作,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1943年4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经过革命熔炉的锤炼,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类,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离休后始终保持党性,坚持关心他人、奉献自我、服务集体。

发誓要打日本鬼子

“我是1939年9月参加革命的,从那时到现在,已经76年了。”回忆起自己投身革命的开始,宋玉芬仍能记住每一个细节。

宋玉芬小时候居住的村子离县城只有12华里,属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却被战争的阴霾层层笼罩。1938年,县城被日本兵占领,她当时正在县城女子小学读书,被迫失学回家,村子更是岌岌可危。

“一天凌晨,日本鬼子突然包围了我们的村子,进行烧、杀、抢、掠。全村乱成一团,没有办法,只能躲到山后去。” 宋玉芬回忆说,“我妈妈抱着弟弟,跟随逃跑的人们刚刚爬到半山腰时,日本鬼子突然用机枪对准手无寸铁的人们扫射,母亲和弟弟当场惨死在血泊中,奶奶因受伤过重,后来也离开了人世。”

“第二年,日本鬼子又来到村里,把房子都烧了,全村变成了一片火海。我死里逃生后想,我只是千千万万有着悲惨遭遇的其中一人,日本鬼子把我们逼得家破人亡,我该怎么办?”带着强烈的民族恨,宋玉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如论如何,我一定要打日本鬼子!”

就这样,宋玉芬进入晋察冀民族革命中学读书。那里的条件特别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打了退堂鼓,但宋玉芬选择了坚持。半年后,她被分配到唐县抗日妇女救国会担任秘书工作,抗战之路由此开始。

投身革命大家庭

1940年,宋玉芬被分配到西北战地服务团儿童演剧队工作,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

“这是我参加革命后的一个转折点,在那里我们有时候需要单独完成任务,也有和西战团共同完成的任务,这些经历都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工作能力。那时我们到处宣传抗日、做演出、写街头诗画、散传单、刷标语。在1942年秋季反扫荡中,邵子南领导我们出版了贴在街头的抗日宣传壁报,比如《街头文艺》和《觉悟》等,其中都有我写的小短文,至今仍有26期收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回忆起西战团的革命时光,宋玉芬有说不完的故事,“那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在党的领导下,老师们亲如长辈,同志们亲如兄妹,领导和老师们都特别爱护我们。”宋玉芬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而那时建立的革命理想更是让我一生受用。”

“我是在党的怀抱里成长的。”宋玉芬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时老师们无微不至关心她的故事,“在西战团,有三次转移时都是老师们背着我过河的。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我发誓一定要为抗战斗争到底坚定不移,也让我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宋玉芬说。

“我可找到党啦”

“被敌人抓住怎么办?”

“——死也不说!”

这是1942年宋玉芬作为培养对象与当时党的干部的谈话。已经入党70年的宋玉芬,对当初培养入党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得知要具体审查、培养我入党的时候,我当时就激动地哭了。”宋玉芬说,“党教育我们,要有硬骨头,只要是抗日的事,我都干,就连做梦都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42年12月,宋玉芬被调到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各分校在各抗日根据地)二分校附中学习。后来,她随抗大二分校附中1300多人奉命从晋察冀调到陕甘宁边区,经长途跋涉,通过敌人封锁线,于1943年4月30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后进驻陇东地区,编入抗大七分校。她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经过抗大革命熔炉的锤炼,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精神的培育下,我要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的精神。”宋玉芬说。

“我一天都没有离开过组织,我要永远忠于党、永远地为人民服务。”入党七十载,这样的信念从参加革命开始到今天,宋玉芬一刻都没有改变过。

  “我就是要学习”

1950年,宋玉芬怀揣着“我就是要学习”的信念来到北京。1954年,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之际,国家亟需大量优秀人才,一心好学的宋玉芬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高考,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的她,第一志愿报考了清华大学机械类。

顺利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类后,宋玉芬被分配到当时的动力机械系汽车拖拉机专业学习。学习上宋玉芬总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1958年,宋玉芬被提前一年抽调到的汽车拖拉机教研组做党支部书记。从支部书记到动力机械系总支副书记,机械系、电力系副书记再到保卫部的工作,宋玉芬曾任校机关(人事处、武装部、保卫部)党总支书记及校机关党委副书记。在清华的工作生涯里,宋玉芬经历了成功和付出,也经历过“文革”被“打倒”和被“监改”,但这些都未曾改变过她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和忠心。“暂时的艰难困苦不算什么,我一直坚守着党的理想信念。”或许就是这些内心的强大力量,使得宋玉芬始终保持党性,坚定不移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1987年10月,宋玉芬从工作一线退了下来,可这并不能阻挡宋玉芬“老黄牛”的精神,心怀“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干部离休志不休,党员离休党性不休”的信条,她依旧关心他人、奉献自我、服务集体。

如今,宋玉芬的生活非常安定。“我很知足,很幸福,过去受过苦但现在生活好了,祖国繁荣了,我赶上了好时代。”说起祖国当前的变化,宋玉芬很激动。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宋玉芬一直鼓励青年人勤奋学习、刻苦学习、终生学习。“清华的学子应该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要继承和发扬清华优良传统,做高素质的创新拔尖型人才和栋梁之才,一定要拿出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劲儿来!”。

如今宋玉芬每天仍坚持学习,“要时刻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宋玉芬说,“未来我还希望能为党再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因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党的,我入党时就把自己的生命和一切都献给了党,我要永远对党负责,永远跟党走!”

(本文在采写和编辑过程中得到离退休工作处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摄影/杨思维  设计/姚远

本文转自《新清华》第2002期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