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人昨自发参观《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
昨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伟大胜利历史贡献》展迎来了6000多名观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缅怀先烈,畅想未来。
展厅中,灯光亦会说话。南京城破,百姓被日军屠杀时,灯光瞬间灰暗下来,展览进入到“日军暴行”部分。66176部队的战士巴礼乐是南京人,他久久驻足在幽暗内,仔细地阅读每一个数字,观看每一件文物。他说:“抗战,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用自己的忠诚、热血和坚毅抵抗日寇。作为一名和平年代的军人,我们必须苦练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与大部分群体选择在铜墙铁壁前合影不同,巴礼乐跟战友们的留念地点选在了平型关大捷的模拟场景前。这次胜利,是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取得的。这场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中华儿女。66176部队的前身就是115师。战士罗健说:“将课堂搬到抗战馆,使人警醒也令人振奋。我们一定要坚守岗位,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市民罗霄说:“展览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一些声光电的技术,让很多历史鲜活起来。”一位在中海油就职的观众一边参观,一边用手机记录下重要的展品信息。他说要将这些资料制作成PPT,在单位的支部活动中放映。
串联展厅的回廊上,虽然没有文物陈列,但仍然有不少观众驻足。这面墙上,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近2000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名字镌刻着。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墙上有大片留白,昭示着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
中车集团的员工王志刚说:“记住历史,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更关键的是展览敦促我们深思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我的本职工作而言,就是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用科技铸就中国梦。”
文物故事
投向日本的“纸弹”
展览中,一张黑白照片上是远征归来的英雄,他和同事们向日本投放了大批“纸弹”。所谓“纸弹”,是指和平传单。“七七事变”后,日军对中国本土狂轰滥炸,中国平民死伤无数。国民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人道远征,投放“纸弹”,召唤日本国民起来反战。
周恩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委派郭沫若进行“纸弹”的编写工作。郭沫若迅速编写传单数十种,并让在华的日本友人鹿地亘翻译成日文。
经秘密训练后,国民政府最终选定以徐焕升为首的八位勇士执行这一艰巨任务。1938年5月19日夜间,八位空军健儿驾驶两架轰炸机,飞临日本长崎、福冈等城市上空,从容投下100多万“纸弹”。资料记载,一些“纸弹”上印着: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变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
日本慌忙反击。八位勇士早已完成使命,踏上归途。
这是抗战中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首次空袭。当时,宋美龄专门为此次行动起了个名字,叫“人道远征”。
中国空军健儿胜利返航后,中共中央特地向八位勇士送上锦旗,称赞远征胜利的伟大意义。而这次人道远征也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轰炸袭击,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神话,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
幕后揭秘
志愿者顾不上参观
展厅里,有一群“蓝色T恤”。他们都来自安利北京志愿者协会。从7月8日至今,志愿者们几乎每天上午都要坚守岗位,引导数千人有序参观。虽然身处展厅内,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机会仔细地参观过展览。
67岁的曾敏华上岗范围只有10平方米左右,视线所及范围内惟一展品是平型关大捷复原场景。这里恰好是一个“十字路口”,观众容易迷失参观方向。略显瘦小的曾敏华干的最多的是当人墙,说的最多的是“您往这边走,顺序参观。”
开展1个多小时,头发花白的曾敏华已经嘴唇起皮。在离她几步远的墙边放着一瓶未开封的水。每天志愿服务的时候她都不愿意多喝水。“一上岗,客流就不断。如果喝水就得离岗,还得上厕所,那就可能有人走冤枉路。这太不合适了。”
别说参观展厅,距离她十来步远的半景画展示,就是抗战馆的镇馆之宝,曾敏华还没有看过一次。
李欣欣也是一名志愿者。这位九零后,几乎将倒休都用在了这次服务上。有时候她早上骑1个小时车赶到抗战馆,中午志愿服务结束后再骑车去单位上班。她说:“惟一一次参观是志愿上岗前,工作人员带着我们熟悉了一遍场地。不过当时没有太关注展品,更多的是关心脚下贴着的黄色箭头,光顾着背参观顺序了。”
昨天是这批志愿者的最后一班岗。服务结束后,很多人来不及换上自己的衣服,就迫不及待地跟着讲解员仔细观看了一遍展览。(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冕)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