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畔中秋月 盏盏灯笼祈安康

28.09.2015  13:16

  永定河波光粼粼,卢沟桥畔人头攒动。昨晚,“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在这里举行。依“中秋燃灯”习俗,来自丰台区的五组家庭代表和现场观众一起,点亮写有百家姓和家训的红灯笼,共同祈愿家庭团圆安康,祖国繁荣富强。

  18时左右,卢沟桥头、宛平城下已满是赏月的人流。18时30分,“点亮心愿 祝福祖国”点灯仪式开始。

  83岁的抗战老兵代表刘汉杰与老伴儿点亮了写有“忠诚”二字的家灯,寄托自己对家和国的朴素情感。

  刘汉杰是丰台区南苑街道机场社区的一位军休干部。73年前,中共晋察冀城工部建立了以刘汉杰家为中心的地下秘密交通站。刘汉杰的父亲刘忠是交通站站长,负责护送解放区的八路军进入北平、天津,以及把北平、天津的人送到解放区受训。10岁的刘汉杰经历了多次站岗放哨考验后,成为一名正式的小交通员,屡次完成护送八路军进出和传送信件等任务。

  经历了战争的磨难,老人格外珍惜今天的生活。1994年至今,刘汉杰和老伴儿共资助贫困中小学生83名,经济困难教师5名,还参与救灾、植树、治沙等公益活动,21年累计捐款155866元、衣物745件、书刊120本。“我们都是从战火里走出来的人,今天有了稳定安康的生活,就想为国家为社会做点儿事儿。”老人说。

  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和家人,点亮了写有“爱国”二字的灯笼,在卢沟桥畔提醒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两岁,那些年我一直跟着母亲颠沛流离,直到十多岁,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赵学芬说,“父亲留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爱国’两个字。

  大学毕业后,赵学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97年退休。多年来,她还在坚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给孩子们讲赵登禹将军的英勇事迹,讲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几年身体不太好,很多学校请我去讲课都没去成。等我身体好一点儿,我要把欠下的这些‘债’都还了。”赵学芬说。

  84岁的“七七事变”亲历者郑福来老人和徒弟张妍一起,点亮了写有“传承”二字的灯笼,祈愿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郑福来在卢沟桥边长大,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镇首位镇长。年幼时他亲眼见证了“七七事变”。新中国成立后,郑福来在外事接待任务中为参观的人讲述卢沟桥抗战史。退休后,郑福来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利用休息时间走上桥头给游客讲解。

  今年,在宛平城土生土长的张妍拜郑福来为师,“听爷爷的讲解,流泪是常有的事儿。爷爷对卢沟桥的每一块砖、每一个狮子都充满了感情。我要像他一样,通过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抗战的历史,了解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张妍说。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程师高凤林一家,点亮了写有“进取”家训的灯笼,表达航天人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

  高凤林是一名基层焊工,却经常出现在最高级别的技术分析会上;他没有令人刮目的头衔,却被指定参与制定部级质量焊接标准文件。自1983年以来,他先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荣誉,今年还被评为全国劳模。

  “我们做技术出身的,能攻克一些技术难题是最高兴的事儿,对于赏月可能没别人那么浪漫。逢年过节,要是不加班,能跟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吃顿饭就很知足了。”高凤林说。

  最后,“2015丰台最美家庭”代表李萌一家,点亮了写有“和睦”家训的灯笼,许下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李萌今年才四岁半,家住丰台区顺八条,她最喜欢和父母一起,用各种废弃材料完成各类小发明、小制作。去年圣诞节,她就和爸爸一起,用废弃木板和楼道里捡来的超市宣传彩页,做了一棵圣诞树。现在,她是社区里小有名气的环保达人。

  现场,百位嘉宾和五组家庭一起,共同点亮写有百家姓和家训的红灯笼。点灯仪式还在互联网上同时开展,现场观众通过手机,写下家训,许下心愿,共同祈愿家庭安康,祖国富强。(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于丽爽)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