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老区行 | 我校博士生为镇康县农民丰产增收支招
本网讯 7月11日,正在云南镇康农村开展科技扶贫的我校资环学院博士生史鑫蕊、植保学院硕士生马慧和农学院硕士生吴巩对镇康勐堆乡的6个行政村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种植特点、病虫害防治及当地村民生活情况进行了调研。
云南省镇康县勐堆乡地处滇西南边陲,与缅甸果敢县接壤,是云南省高峰黄牛保种基地,具有丰富的水能、地热和矿藏资源,其主要作物有甘蔗、核桃、坚果、烤烟、玉米和水稻。通过调研,三位研究生发现,由于甘蔗产量低、人工成本增加,乡里逐渐在扩大玉米种植以替代甘蔗,但是当地玉米种植管理比较粗放,如玉米播种前不翻耕土地,直接采用“挖洞式”种植;有的农户在播种时化肥一次性施入,浇一次水;平时施肥仍采用表面撒施的方式;一次性打完除草剂农户不再用心管理农田,粗放化管理导致了当地玉米缺肥现象严重,穗小、粒小、产量很低。
针对这些问题,吴凡建议,种植玉米前对土地进行翻耕,合理安排好种植密度,尽量采用人工除草,减少除草剂使用。在施肥期采用垄沟追肥的方式,在玉米苗高30厘米时、玉米大喇叭期、授粉前后分别施一次化肥,这样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另外,村里可以尝试推广以玉米为主的间作套种技术,如和甘薯、花生、豆类等间作套种,即发挥高杆作物与矮杆作物的空间优势,也利用不同作物互不影响生长且实现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发生,这样的套种模式可在原来作物基础上增收200-250公斤/亩。吴巩还建议,像勐堆乡的高海拔地区,应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以弥补温、光、水资源的不足,增强玉米耐霜冻的能力,可增产30-50%。
在勐堆乡蚌孔村,同学们还碰到了一位外出打工三年,之后带着打工存款回到家乡的创业者老李。刚回来的时候,老李尝试盖鸡舍养鸡,但由于管理不当,引进的鸡苗没几天就全死了。现在,老李在当地尝试首次种植砂糖橘,他难掩兴奋的说,现在广西广东的砂糖橘价格很高,丰产后每亩砂糖橘能产5000斤,每亩利润能达1万元,他觉得当地和广西气候很像,因此砂糖橘应该也能种好。吸取之前的失败经验后,老李去广西学习了两个月种植技术,并在网上查询了很多管理方法,但心中还是充满了担忧。他说,由于不了解当地海拔、降雨量和土壤酸碱度等信息,不知道如何施肥以调节土壤适应砂糖橘种植,这次创业若再次失败就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
为了帮助老李,几位研究生到地里做了考察,并提出,种植基地应该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能灌能排、土质深松肥沃的地方。另外,针对种下的幼苗,史鑫蕊建议幼苗只需要施稀薄的肥水,可用复合肥溶液,也可用人畜粪或腐麸熟水淋,施肥量宜少不宜多,宜淡不宜浓,以免烧根。
史鑫蕊还对当地几块典型种植区土壤进行了取样,带回学校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后将结果尽快反馈给老李和当地农技负责人。
通过几天基层调研,同学们感触到,在学校实验室做科学研究虽然也算是实践,但还是理论偏多,只有来到最基层的农村才能知道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什么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大家非常感谢博士行给予了机会去了解基层,发现问题并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