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水解近渴 五年来北京超1200万人喝上“南水”

13.12.2019  20:51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电 (杜燕 陈杭) 在北京,有两处“团城湖”。一处位于北京市颐和园昆明湖西侧,一处位于颐和园南墙外。两者均与北京人吃水相关,而后者则将北京和千里之外的湖北、河南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五年来丹江口水如何流进北京的千家万户,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 

  位于颐和园内的团城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京密引水渠建成后,将密云水库的水引入其内,然后分流到城区。 

  2002年,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开建。其中,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总干渠1276公里。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 

  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于2003年底启动建设。考虑到颐和园内团城湖蓄水量有限,北京确定在团城湖南侧,即颐和园南墙外开挖一处湖泊,建设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调节池。 

  据介绍,工程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终端区域,于2014年6月建成,最大储水容量162万立方米,调蓄容积127万立方米,替代颐和园内的团城湖,成为京西重要供水枢纽。 

  “目前‘南水’占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的七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在12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光明表示,2014年底江水进京后,北京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超过10亿立方米,近五年来累计调水超过52亿立方米。 

  北京是资源型极度缺水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警戒线。刘光明指出,五年来,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 

  据介绍,一方面,北京用江水替代密云水库向自来水厂供水,并通过新建的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送南水至密云水库,有效促进了密云水库蓄水量节节攀升、水面不断扩大,屡创2000年以来蓄水新高,增加了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另一方面,对有条件的地下水源地开展了试验性补水,尤其是2016年开始,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并保持稳定的缓慢回升态势,促进了水源地的涵养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丹江口水库来水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河南省南阳市副市长孙昊哲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得益于流入干渠的水质好,“从渠首闸门处流入干渠的水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I类的水占比从五年前的21.6%提升到目前的82.2%”。 

  为最大限度利用、珍惜每一滴珍贵的南来之水,北京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用水计划,研究确立了“节、喝、存、补”用水方针。 

  不过,刘光明指出,“南水”进京后,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现阶段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为推进区域水资源统筹利用,北京市于2017年启动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第三阶段建设任务。目前,在建的第三阶段配套工程项目为大兴支线工程(北京段)、河西支线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和亦庄调节池扩建工程,建成后进一步增强首都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促进水生态修复。 

  刘光明表示,到2020年,北京将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喝、存、补”供水工程体系,推动京津冀区域河湖水系互联互通,每年可利用外调水12亿立方米以上。今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将喝上“南水”。(完)


【编辑:陈建】
北京130万人喝上优质南来水
  1190多公里,这是首都北京到湖北十堰的距离。Bj.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