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让老百姓在“绿山包”里“鼓腰包”
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美丽’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五个关键词,强化了绿色发展的分量。”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十九大报告为学校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一所以林业起家的百年高校,南京林业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历史机遇,以优势学科群建设为主抓手,把“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脚下。
点绿成金
林木良种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基石。然而,林木育种周期较长,良种生产和供应的不足,严重制约人工林的发展速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林学院教授施季森团队以杂交鹅掌楸为代表性树种,开展细胞工程种苗繁育技术的攻关。经过20年攻关,施季森负责的细胞工程技术彻底改变了杂交鹅掌楸种苗繁育的传统方式和效率,从种子获得到成苗造林的时间,由原先2至3年缩短为3至4个月,产出效率提高100倍以上。该项技术还成功运用到杉木、马尾松、湿加松等多种重要树种上,生产的苗木在各地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和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用现代生物科技这把金钥匙,开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转化器,让老百姓在‘绿了山包’的同时‘鼓了腰包’。”施季森说。
绿色智造
“只有天更蓝、水更清、人更健康,中国才能更美丽。”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黄超伯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声音,又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在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基高分子功能材料实验室,一张神奇的“薄膜”颇为引人注目。黄超伯介绍,这张“薄膜”既能应用于药片的防伪,又能帮助癌症病人抑制术后癌细胞沿腹膜扩散,还能净化空气,其油水分离优势还可以应用于城市河道的整治。这是黄超伯团队将自身的药学研究背景和林产化工学科交叉“嫁接”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十九大报告为绿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对林业研究者提出的新要求。”黄超伯说,团队将通过科技创新,将更多新科技转化为生态健康的日用品。
绿色理念
走在江苏徐州的小南湖风景区,翠屏北眺、碧水相依的生态格局尽收眼底。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旧貌换新颜,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校长、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王浩及其科研团队的出谋划策。王浩说,近些年,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为60余个城市改善了品质形象。
绿色,是时代发展的底色,也是南林的特色。自2013年以来,学校每年组织100余支研究生实践团队,深入城乡传播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理念;同时通过水杉大学生创业园、毕业设计展等方式孕育“绿色成果”,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方彦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