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区域气象中心辐射带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02.08.2018  15:46

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会冬残奥会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近年来,华北地区已成为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活动举办的集中地。在此契机下,与保障支撑责任相匹配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而区域气象事业发展也尤为关键。

近年来,华北区域各地气象部门在区域气象中心、北京市气象局的辐射带动下,紧扣国家战略和重大部署,围绕需求,打牢气象观测预报业务基础、推动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和环境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一批“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一系列“能真正用得上、靠得住”的应用成果。

破解难题 “睿图”惠及大北方

预报水平始终是气象部门核心竞争力的一大体现。如何利用数值预报模式精准预报灾害性天气,是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

多年的潜心攻关,造就了如今辐射落地范围最广的大北方区域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睿图”。

目前,“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已从区域中心移植到华北区域各省份,正式应用于业务,其临近预报子系统等也启动业务试运行。东北、西北、华东、华中等区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也先后加入由华北区域中心组建的大北方区域数值模式体系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大北方联盟”),以共同发展“睿图”为目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睿图”产品还通过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云,供全国及中央气象台业务应用,并长期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的风能服务提供预报支撑。

事实证明,只有经得起检验的成果才能获得认可。

谈到“睿图”,内蒙古气象部门模式研发人员孙鑫体会颇深:“在区域中心的支持下,内蒙古数值预报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并正在向从有到精逐渐转变。”上半年,孙鑫团队基于“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研发了沙尘暴定量预报技术,并承接了华北区域的“睿图”系统静态数据更新试验、混合同化技术研发、检验技术研发等多项任务。

不仅如此,“睿图”系统已成为华北区域各地智能网格预报和日常业务的重要支撑,在天津全运会、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朱日和沙场阅兵等重大活动保障和森林火灾现场服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华北区域气象部门数值预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像孙鑫一样拥有自主研究能力的科研人才也脱颖而出。

只有从技术、人才等多角度带动,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只有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区域中心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加强。”这是华北区域各地气象部门的共识。

苦练内功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稳发力

区域协同发展要的是共赢,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中国气象局、华北区域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华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苦练“内功”,加强能力建设。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气象保障规划》,华北区域气象部门近两年新布设了44套交通自动气象站,新建及升级了16部风廓线雷达,完成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大修及技术升级,推进河北康宝、北京海坨山SA天气雷达的规划建设;在北京及河北布设8部固定式X波段天气雷达;建成环渤海区域15个海上石油平台观测站和1个气象浮标站,进一步优化观测站网布局。

蓝天保卫战是华北区域气象部门的关键发力点。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牵头组织区域各省份完成大气成分观测台站建设,牵头研发华北区域环境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系统——“睿图”化学子系统(CHEM)业务化,逐时提供大气污染物浓度、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保障是京冀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冬季预报技术研究上,北京气象科研人员开展了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深入研究复杂山区边界层特征、降雪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冬季降雪云微物理结构,并利用高分辨率大涡模式开展数值模拟试验。

面向赛区及周边高速公路,河北省气象部门建设陆面交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面向冬奥会航空应急救援需求,建设航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研发面向公众的融媒体冬奥气象服务产品。同时开展户外观赛指数、汽车防冻指数、雪盲指数、滑雪指数的研发,提升气象服务支撑能力。

在雄安新区建设方面,河北与北京气象部门加强协作,启动了雄安新区气候安全评估和通风廊道构建专题研究。一年来,《雄安新区气候环境评价报告》《关于构建雄安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初步成果及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空气流通的建议报告》等相继出炉,为“千年大计”增添智慧。

天津市气象局牵头成立区域海洋气象中心和海河流域气象中心,持续致力于海河流域和北方海洋气象服务联防,组织河北、山东气象部门编制《环渤海海洋气象业务服务专项规划》,开展海冰、风暴潮、赤潮、海上大风、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的联防和研究。

山西省气象局承担了区域能源气象服务中心的职责,在风能、电力气象服务方面持续倾注力量。目前,京津冀晋高压输电线路沿线立体综合监测网络已经建成,集信息监测、预报预警、产品发布于一体的智能化电网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已投入使用。

据悉,华北区域气象中心正加紧编制《华北区域综合气象协同观测规划(2018-2025年)》。未来,华北区域气象部门将依据任务导向进一步开展集中研发,互利共享研究成果,推动区域气象实力再上新台阶。(冯子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