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余件定陵文物年底搬新家

19.09.2014  18:41

  “蜗居”半个多世纪的定陵文物,今年年底将搬进新家——恒温恒湿的高科技库房。目前,十三陵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三千余件文物“体检”,最早11月底开始搬家。“未来将形成地下储藏与地上展示双管齐下的保护模式,更多的定陵文物有望轮换展出。”十三陵有关负责人说。

  “蜗居”老库房容易被侵蚀

  本周二下午,长陵内,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外,士兵把守。游客匆匆经过,少人停留。这片平房就是十三陵的文物库房,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三千余件定陵文物就“蜗居”于此。

  这片库房无法做到恒温恒湿,不利于珍贵文物特别是娇嫩丝织品的保护,文物工作者就曾眼睁睁地看着一匹300多年前为明神宗陪葬的龙袍袍料,因为温湿度变化,逐渐炭化。

  2005年完成的《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报告》中也曾提到,明十三陵中,因为库房服饰柜架狭小,出土衣服不能完全展开,文物已遭损害;温湿度难控,纺织品逐渐脆化;库房及展厅密封不严,尘土影响藏品管理等问题。建设一座符合十三陵身份地位的高科技文物库房被提上日程。

  新库房面积增10余倍

  2006年,市发改委发布十三陵文物库房代建人招标信息,今年年底,三千余件定陵出土文物将乔迁。

  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新库房,面积比老库房要大10余倍,总建筑面积达到243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8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3000余件出土文物将可合理摆放。

  新库房内安防和空调设备一应俱全,全天恒温恒湿。消防设施也有高科技,“消防用的是氮气,可保证灭火时不弄湿文物。”有关工作人员说。

  每件文物都将囊匣护体

  乔迁新居后,每件文物都将拥有电子档案,包括名称、年代、尺寸等信息。

  不仅如此,每一件文物还将首次有特制囊匣护体。“以前没囊匣,不仅不利于保护,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箱子里装的是哪些文物。”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新建文物库房内柜架全部更新,坚固耐用,布局摆放合理,完全符合国家文物藏品保管的有关规定。每一件藏品,将依据尺寸,定制文物囊匣,确保文物个体存放安全稳固。“囊匣护体后,即便从30米高的位置掉落,也不会损坏文物。”工作人员说。

  目前,十三陵特区已经定做700多个囊匣、86个柜架和337组专门盛放丝绸的抽屉。

  半数田野文物异地保护

  除出土文物外,十三陵陵区还有古树以及散落田野的石刻等文物。十三陵特区一位负责人介绍,大约半数田野文物被异地保护,文物原址会用GPS定位记录。

  十三陵对陵区中每座古建、遗址进行拍照,捶拓碑刻,以文字、黑白照片和碑刻拓片的形式记录、测绘陵区中的古建筑群,为其建档。

  郑贵妃坟供案、碑座和贤妃坟供案等田野文物已异地保护。据介绍,这些异地保护的田野文物移动前,均在原址设置水泥或石质标记,并用GPS定位,以便封闭管理后,能将文物回归原位。

  东井石碑、万贵妃坟石碑和供案、王承恩墓碑、下马碑等原址保护的石刻文物则装上护栏或探头,“主要是为了防止文物被人为破坏或盗窃。”十三陵工作人员说。

  十三陵陵区共有一级古树1207株、二级古树3168株。除专业养护外,十三陵还对一、二级古树名木编号挂牌管理,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壮”数百株衰弱古树。

  相关新闻

  十三陵启动新一轮大修

  目前,十三陵已启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轮集中修缮,修缮焦点从首轮修缮的陵寝主体转移到附属建筑、某单体构建等。

  集中修缮陵区附属建筑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十三陵陆续启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轮修缮工程,至2012年告一段落。目前,第二轮集中修缮已经启动。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裕陵等的保护或抢险修缮工程,长陵祾恩门及龙砆碑亭修缮、十三陵石牌坊抢险加固、昭陵祾恩殿修缮、郑妃坟暨二李刘周四妃坟修缮等工程已经完成。

  长陵神功圣德楼及大红门修缮、昭陵碑亭及明楼匾额修缮两项工程正在进行,预计11月完工。悼陵修缮和裕陵排水沟及石桥栏板修缮工程也正在进行中。明年有望启动昭陵明楼抢险修缮、景陵监门抢险修缮、长陵祾恩殿栏板望柱抢修、泰陵祾恩门修缮、思陵修缮、万娘坟抢险修缮、神路五孔桥抢险加固、康陵石桥抢险加固、永陵修缮、景陵修缮、德陵监门修缮、永陵监门修缮等项目。

  防火避雷设施升级改造

  据统计,目前十三陵中10座未开放陵寝、7座妃子坟和一处太监墓区域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这些区域不仅有古建、陵寝,还有国家一级古树875棵,三级以上古树3000多棵。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区域均无消防供水设施,只配备简单干粉灭火器和灭火二号工具。

  此次集中修缮将消除这些火灾隐患。目前,茂陵、康陵新建消防设施工程正在施工,计划年底完工。泰陵、裕陵、献陵、德陵新建消防设施工程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计划2015年3月开工。十三陵特区有关负责人介绍,10个未开放陵寝都专门设有护陵员24小时看守。

  十三陵地区还是雷灾多发地带,目前的避雷设施建于上世纪90年代,接闪带与引下线陈旧、老化,出现锈蚀、断裂。今年年内,景陵、永陵、长陵、泰陵、定陵、昭陵、思陵将改造升级避雷设施。

  监测预警体系将启动

  按照相关要求,十三陵特区于2012年11月启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体系》方案编写,项目文本目前已上报国家文物局。

  目前,十三陵特区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系统平台及数据库开发等工作。预警体系建成后,将涉及客流量分析、气象监测等内容。

  暂无新陵开放计划

  据介绍,十三陵会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相关规定进行修缮,修缮后不会大面积开放未开放陵寝。目前,这些区域并不具备开放条件。

  十三陵特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尝试通过推出高端旅游线路等方式,满足少部分历史文化爱好者的需求。去年,十三陵已推出高端探秘游线路,向游客选择性地开放6座此前未曾开放的陵寝。(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刘冕)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