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 红树成林——“海上森林”回归记

31.01.2018  01:32
十年树木 红树成林 ——“海上森林”回归记   陈石壮是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第一批退出蟹塘的农民。当新华社记者拿出一张12年前“退塘还林”的照片给他看时,50岁的陈石壮一眼就认出了自己。
  “完全不后悔!”回想起当时退塘的决定时,他说:“养蟹收入时好时坏,总体算下来,好像还亏了点。”
  退塘后,陈石壮被聘为湿地公园的一名保安,收入稳定。他巡逻时偶尔还会路过他那口老塘。如今,塘口垒砖已被涨落的潮水拍打成残垣断壁,红树林重新生长得郁郁葱葱。
  落潮时分,红树林周围的滩涂上,颜色鲜艳的螃蟹陆续从泥洞中爬出,大大小小各类水鸟从红树林飞出,觅食嬉戏。
  “今年我观测到30只黑脸琵鹭,比去年多33只。”湿地公园管理员罗理想说,这里已记录到百余种鸟类,其中不乏被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的勺嘴鹬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上世纪末,为了发展经济,陈石壮和一些村民在原本认为是荒滩的海边滩涂上垒土成墙、建设水闸,甚至砍伐红树林,为养殖虾蟹清腾空间。
  “当时大家谁也没意识到这是破坏环境。”陈石壮说。
  2005年,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首批获准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6年,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
  期间,海南新盈农场通过“退塘还林”、人工引种红树林、控制开发等方式,实施湿地保护。共投入资金超过1800万元,清退虾蟹养殖塘200余亩,人工种植红树林132亩,红树林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
  目前,湿地公园内共有12科18种红树植物,70余种红树林底栖动物。其中,中国新记录物种——拉氏红树就是在新盈发现。
  近几年,因围塘养殖虾蟹投入较高、效益不稳定,越来越多农民主动退塘。目前废弃蟹塘已达44口,面积达300余亩。
  记者现场看到,这些废弃蟹塘里,红树林开始重新自然生长,有的已接近一人高。“拆除闸门,让潮汐能自由出入塘内,红树林就能自然恢复、逐渐回归。”罗理想说,“红树林面积越来越大。”
  随着生态修复效果开始显现,越冬候鸟群体趋于稳定,前来观鸟的游客也渐渐多起来。公园管理者正计划借此发展生态旅游,让生态修复的“绿色红利”惠及公园内原有的两个自然村、225户村民。
  吴神怀在公园内的墩吉村有三间老屋,去年已接待了好几拨观鸟游客。他既当厨师,又做向导,工作中能听到游客口中的新鲜事,还能赚到一些收入,“感觉很快乐”。
  生态越来越好,鸟儿越来越多。与过去不一样的是,罗理想不仅没有看到人打鸟,相反,还有村民不时向他讨教红树林保护的知识。
  “过去‘空讲’保护的生态意义。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保护好红树林,还能搞旅游赚钱。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罗理想说。
  早在6年前,陈石壮就搬离了用火山石砌成的老屋,在不远的新盈农场里盖了新房,还有养猪、300株橡胶树的收入和做保安的工资,生活也算不错。但他还想着适时搬回老屋,开设“农家乐”,吃上保护湿地的生态饭。
  “我们正邀请厦门大学专业团队为村民设计‘生计发展规划’,在保护好生态核心区的前提下,通过观鸟科普教育、乡村旅游等,打造‘共享农庄’,让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发展。”湿地公园办公室主任王国强说,“既守住绿水青山,又能抱上‘金山银山’。”(记者 李浩然 姜恩宇 卜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