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二五”北京七大亮点交出漂亮答卷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首都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亮点频出,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十二五”改革发展成绩单。
亮点1:适应新常态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
五年来,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万美元增加到1.7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6300多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200多亿元增加到近8000亿元。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达到44.6%。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预期内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8%,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
■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局良好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发布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3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006家,退出低端市场228家;大力实施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正式上报,京昆高速北京段建成通车,北京新机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区域生态工程顺利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成效显著,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合作有序开展。
亮点2:创新驱动
■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首位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文化支出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倍,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首位,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出台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发布实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和股权激励试点。五年来,北京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全面实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五年来,北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树立“北京榜样”。出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歌华传媒和北京新媒体集团,健全文化要素市场,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文艺创作繁荣发展,18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制定出台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1+3”政策文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至79.8%
开展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出台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实施促进健康、养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第三产业比重由75.5%提高到79.8%。出台《〈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产业结构加快向高端化迈进,六大产业功能区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亮点3:城乡一体化
■全力推动行政副中心建设
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超过50%,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深入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谋划未来首都可持续发展蓝图。全力推动行政副中心建设。
研究提出了规划方案,完成一期6平方公里拆迁任务,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郊区新城建设,重点功能和产业项目加快布局,轨道交通向5个新城延伸。此外,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拆迁还绿14.2平方公里,“一绿”地区6个乡城市化建设试点顺利推进。
■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确权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61.7%,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顺利开展。建设美丽乡村1000个,50多万农宅实施抗震节能改造,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标准提高了50%。加大低收入村帮扶力度,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生态涵养区建成一批特色品牌沟域,搬迁山区农民4.4万人。
亮点4:“大城市病”治理
■常住人口年增速回落到2%
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方案,常住人口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少增43.1万人,年均增速由5%回落到2%。石景山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启动,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管理力量,强化了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街道和社区。
■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8%
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压减燃煤近1400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183.2万辆,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8%,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18公里、总里程达到554公里。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2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20万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提高到55%。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0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850公顷,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达到41.6%和59%。
亮点5:社会治理创新
■人人享有社保的目标基本实现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2倍,累计办理153项重要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2万张。建立“以租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00万套,完成8.3万户棚户区改造和656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日益均衡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市属高校建设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43所、中小学校200所,分别增加学位10万个和19万个。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学区制、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等模式,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亮点6:深化改革
■40个部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
本市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下大力气简政放权,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下放439项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由30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109个工作日,削减了56%的政府定价项目,顺利实施水电气热、公交票制票价等价格改革,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了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40个部门、740项审批事项全面进驻。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落户北京
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购物离境退税等政策,口岸经济加快发展,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引进落地;旅游业总收入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3.7%。开展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批33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总部落户北京,成立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友好城市达52个。
亮点7:四个服务
■成为首个既办夏奥又办冬奥的城市
五年里,北京高标准完成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服务保障任务;与国家体育总局、河北省密切合作,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高水平完成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筹办工作,为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世锦赛”。
“十三五”时期北京的目标是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
疏解非首都功能要取得明显成效:四环路以内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调整退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住有所居”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实现现代化,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高于82.4岁。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成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成为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资源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8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
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污水处理率高于95%,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4%,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财政预算决算等17个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小金库”等专项治理,扎实整治“四风”问题,坚决惩治“为官不为”、“小官贪腐”等问题,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文字 吴迪 徐静芸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