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区试点养老助餐体系年内建成
北京市城六区及房山、顺义共8个区,目前已启动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市级财政将依据2013年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按照城六区每人20元、郊区每人30元标准,给予每个试点区一次性项目补助。
补助主要用于装修改造、配置设备设施及老年膳食研发。昨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8区试点将在年内建设完成,并将在全市推广。
养老助餐体系怎么建设?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专业餐饮企业
市民政局介绍,推进养老助餐体系建设是贯彻《北京市居家养老条例》的第一件大事,重点是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试点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助餐服务,重点支持专业餐饮企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引进具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配餐、送餐、助餐”连锁经营能力的专业餐饮企业。
“配餐就是从原材料加工到社区售卖,把餐饮配送到社区,由老年人自主选择购买。”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目前,已有企业在房山、顺义试点配餐服务,顺义引入了快餐连锁企业建立配餐平台,平台内还将囊括附近餐饮商家,给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
送餐则主要针对卧床等不能出门的老年人,“就是把配餐送到老年人家里去。”李红兵介绍,目前各区正在摸索,尝试与互联网送餐平台合作,解决行动不便或临时生病的老年人吃饭问题。
助餐主要针对没有牙齿的、消化困难或营养失衡的老年人。“我们支持企业制作‘匀浆膳’,就是把普通的餐食做成泥状,针对不同人群还开发补钾、补蛋白等营养膳食。这些都将纳入市级财政的资金支持范围。”李红兵说。
政府补助花在哪些地方?
主要用于装修改造、设备升级及膳食研发等
此次养老助餐体系建设,市级财政将给予每个试点区一次性项目补助。依据北京市2013年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按照城六区每人20元、郊区每人30元的标准拨付。
市民政局介绍,这些补助将主要用于装修改造、配置设备设施、老年膳食研发等方向。试点区将对不能满足老年助餐需求的餐厅和就餐点进行墙面粉刷、就餐场所无障碍改造、地面铺装防滑地砖或铺设橡胶的防滑垫等改造。
同时,8个试点区还将对专业餐饮企业、老年餐桌在街道社区设点的,配备膳食加工、外送、用餐设备。对老旧小区和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小区可安装智能配送柜,实现互联网+智能设备+老年人就餐,智能配送柜可实现0-60℃低温冷藏、常温存储、加热保温等功能。
膳食研发方面,主要是方便老年人营养膳食均衡和特殊需求服务(少数民族和咀嚼困难老年人),开展老年餐品种、形态研发,鼓励支持产品进入消费市场。
八区养老助餐体系
石景山区
推广“乐龄”和“健乐苑”模式,帮助其形成连锁性经营。
海淀区
在挖掘现有服务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养老照料中心功能和推广“中央厨房+冷链运输+社区配餐”的服务模式。
朝阳区
构建1+43+N居家养老助餐服务体系。1指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3为43个街乡老年餐服务中心;N为各类提供老年用餐服务的服务商。
顺义区
引进大型餐饮连锁服务企业,提供为老助餐服务。城镇地区采取小区自动售卖、成品半成品配送、店面直销等多种形式,农村地区利用相对集中村托老所进行周期配送。
房山区
按照“政府+公司+老年人”模式,由政府搭台,企业市场化连锁经营,在社区建立老龄餐车配餐中心,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
丰台区
利用养老照料中心和餐饮单位直营、建立社区集中就餐点、成品半成品配送到社区等多种形式,方便老年人就餐。
西城区
整合区域餐饮服务业资源,扶持具有提供老年人用餐需求能力的社会餐饮行业,通过专业化制作与配送,建设服务老年人需求的营养餐网络体系。
东城区
打造以专业化配送餐形式为主,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综合助餐服务模式,实现老年餐桌集中就餐,社区分餐点集中取餐和送餐入户方式,满足老年人就近服务和个性化需求。
追访:老年餐桌最多时达4500个
北京市自2009年开始在社区建设老年餐桌。据市民政局介绍,老年餐桌最多时,全市有4500个。随着老年人对膳食的选择及企业自身发展等原因,一些老年餐桌逐渐退出了养老市场。
“有进有出是正常的,我们这次建设的养老助餐体系可以说是老年餐桌的2.0版,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因此试点时进行了统筹安排。”李红兵介绍,未来将有更多的膳食、更好的配送餐服务,考虑失能、高龄等更多老人多元化的就餐需求。
市财政为什么按人头标准给予补助?李红兵解释,这项补助不是直接发放给老年人,老年人数量只是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给试点区县的一个依据。“一方面我们按照老年人的数量进行预估,同时也考虑区县的财政情况,因此城区补助标准比郊区要少一些。”(来源:新京报 记者:吴为)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