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
“片区联动、综合执法”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
光明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张景华 通讯员张弈) 日前,根据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特点和问题,中关村街道按照海淀区提出的新模式新要求,党工委提出了:“抓住微小,突破重大,控制点面,盘活区域”的指导思想。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微”在基层“危”机除;构建了闭环工作流程,“小”中见大“晓”事通;组建了一体化联动执法队伍,“重”新组团“重”反复;创建了信息化服务平台,“大”量数据“大”循环。并不断实践、锐意创新,初步形成了“联合执法处置突发情况,快速反应解决实践问题”的格局,为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模式的社区“微循环”和街道“小循环”助力加油。
据了解,中关村街道自2012年开展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以来,已初步建立了分级处置、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和闭环工作流程。对于网格出现的一般性情况和问题,基本实现了社区“微循环”处置情况,街道“小循环”解决问题。
“微”在基层,发挥组织作用,筑牢社区防线
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将社区党建和基层民主自治融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之中。进一步细化社区网格,将网格单元分解至居民楼责任区,构建了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社区大格长”,社区党委委员任“楼群小格长”,党小组长任“网格信息员”,党员志愿者任“网格服务员”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社区党组织通过点对点、面对面的全方位服务,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第一时间提供服务资源,第一时间化解社区矛盾,以“短、平、快”方式促进社区矛盾就地化解,把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中见大,利用信息手段,及时发现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和快速反应是网格化的最大优势。街道在现有网格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分别组建了“门前三包工作交流群”、“城管志愿者及保安巡查工作群”、“环境卫生及网格处理群”、“村里的城市眼睛”等微信群,实现了社区、科室和职能部门间的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了执法监管效率,确保执法及时有效。其中“村里的城市眼睛”微信群由上述各群的信息员、相关科室、职能部门负责人、城管执法队班长及副队长以上人员组成,大家对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上传微信,在问题点位附近的人员立即处置,实现了高效率、交叉式、全覆盖整治。“村里的城市眼睛”微信群一天的信息量在200条左右,仅上半年就解决各类问题约11200个。
“重”在团队,开展联合执法,快速解决问题
去年上半年,街道将辖区按地理区位划分为南、中、北三个无缝对接的区域网格,设立南、中、北三支联合执法队伍,城管、公安、卫生、房管等职能部门实名制进入执法队,各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范围和“综合管理、打捆作业”的工作方法,统筹协调各自片区内10个社区网格开展综合执法工作。
街道城管监督分中心改变也原有凭借工作经验分拣、批转案件的情况,参照《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事件分类标准手册(试行)》,根据网格工作内容和部门职责权限,明确规定了哪些案件社区微循环可以协调解决,哪些案件社区解决不了,但可以由街道联合执法解决,还有哪些案件联合执法也解决不了,只能由街道层面小循环解决。网格案件分级分类标准的建立,一方面划定了社区微循环案件标准和数量,缓解了社区人少事多、案件上报和处理繁冗复杂、统筹协调力量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通过三片联合执法,在原有社区“微循环”和街道“小循环”中间创造性的构建了一层解决问题更为高效的“中微循环”,随时处置社区网格处理不了诸如城市运行、环境秩序、食品安全等问题。同时,由于案件是根据所属区域直接批转给三片联合执法队,各片执法队也可以在融合平台上直接处理并及时完成批转等操作,大大提高了案件的处置效率。
“大”量数据,进行事件甄别,提高工作效益
地区综合执法管理中心办公室每周召开联合执法例会,汇总统计上一周执法数据、工作成果和难点问题,截至8月初,已连续完成了73周的执法数据汇总统计工作。通过对各项基础数据的分析更新,及时发现并梳理问题,利用“大数据”改善决策流程和业务效能。发现问题方面,城管分队每周对上一周96310城管热线受理的群众举报、投诉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在联合执法例会上,大家就群众反映集中或强烈的诸如路侧停车、无照经营、夜市大排档等突出问题专门研究制定综合执法方案和突发事件预案,在日常执法中,三片联合执法队根据问题举报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早查、夜查、相邻片区互查和“扫街”式检查执法,以综合执法巡查巡检的常态化促进网格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在改进工作方面,针对小广告治理难的现状,街道保洁中心在日间巡查清理小广告的基础上,以周报形式向城管分队提供小广告信息,城管分队录音取证确认后对非法小广告实施停机处理。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