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故事》第七期:立足北邮学科优势,科学拓展科研方向——光华工程科技奖荣获者邓中亮教授专访

05.06.2016  03:25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传来喜讯---我校邓中亮教授荣获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乔建永校长称赞说,“这是北邮的大喜事,极大地鼓舞了北邮人的士气!”。

  2014 年2月,在北邮五届四次教代会上,乔建永校长提出“事业型思维”的理念,乔建永校长说,“我们要在‘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指导下看问题,我们要在长远的追求和长远的布局上下功夫。我们要在加强各学科核心要素建设的同时,大胆借助相邻学科的支撑力量,打造北邮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即北邮的学科群要像天空中飞翔的雁群那样排列有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稳步壮大。”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现场的,就是一位北邮学科建设“雁阵模式”的杰出践行者,当代通信导航领域的“夸父”,邓中亮教授。欢迎您,邓教授!

   (视频链接: http://v.qq.com/page/z/w/e/z03049rkcwe.html

  主持人 管子键 邓教授您好!6月1日,您荣获了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极大地鼓舞了北邮人的士气!邓教授,祝贺您!

  邓教授,习近平总书记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请您结合北邮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谈谈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好么?谢谢。

  邓中亮教授: 好,谢谢主持人。很高兴有机会来跟各位简单谈一下我对北邮学科、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一点认识。有人说学科应该是学校培养的很重要的一个平台,因为它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基础。我是91年来到北邮,当时正好赶上咱们学校申报全国“211工程”建设,“211”的核心标准是打造一流的学科,那很显然学科是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平台。

  学校,有人说有四大职能:第一个是科学研究,第二个是人才培养,第三个是知识的创新和创造,第四个是服务社会。最核心就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目的。科学研究也好,创造知识也好,培养人才也好,还是服务社会也好,你发现,都离不开学科的建设。大家知道,学校里面有专业、有学科,其实专业和学科之间是融为一体的。有什么样的学科,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显然,学科是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所以“211”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学科,后来延伸到了“985”,“985”的目标是造就一批一流水平的学校。近几年,我们提出的“2011协同创新工程建设”也是同样的目标,着眼于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学校,很显然,学科已经成为学校水平的一个标识。咱们北邮从建校以来被誉为“信息黄埔”,在我们学校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安全还有其他一系列学科等等,这是支撑北邮发展、成长,或者北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所以,老师们也好,同学们也好,包括我们的研究生和博士们的培养都是依托我们的重点学科来进行培养。

  在前几年,我们学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这个荣誉的获得是离不开数十年各位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的,来之不易。它说明北邮在这个学科领域里面,在全国范围之内享有非常强的实力。北邮发展到今天因为有这些优秀的学科来支撑,所以我们在社会的声誉,特别是在通信领域内,我们位居首位,而我们学生的社会受欢迎程度,包括就业也是位居榜首,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很显然,学科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与人才的培养也很密切。其它的好多学科,不管是电子科学还是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还是其它相关的学科,发展速度也是飞快的。当前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国家要打造出品牌,北邮本身在信息通信领域就是一个品牌,一方面我们要怎样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其它学科我们要尽可能的赶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目标。所以学校就提出了“雁阵模式”,“雁阵模式”是相互有序的、相互支撑的,包括互相的协同发展,协同就说明学科与学科之间是交叉的。毫无疑问,在原有的学科规划过程当中,我们会有许多新的科学方向发展,这些方向就意味着学科和学科之间必须要有交叉和融合,共同发展。这样就保持一个大的学科群,争取在国际中享有盛誉,享有更高的地位,这样才能说我们北京邮电大学在世界上是最有品牌的大学,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国际化的人才,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是我对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点初步认识,我们的老师们已经为此奋斗一生,我们同学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谢谢!

  主持人 管子键 近年来,我校也在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意欲在加强各学科核心要素建设的同时,大胆借助相邻学科的支撑力量,打造北邮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邓教授,您为什么会被称作“夸父”?您对于“雁阵模式”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落实的具体设想呢?谢谢。

  邓中亮教授: 谢谢主持人!夸父是说之有愧,应该说我03年回国,当时正好赶上咱们国家的重大专项建设,咱们国家有十六个重大专项,其中咱们学校精力投入最多的专项叫新一代宽带无线通讯,还有一个重大专项叫北斗导航,当时我觉得北邮百分之七八十的研究人员都驰骋在通信领域,我喜欢导航,那么我就选择导航的领域,去面对的是北斗专项。

  可是北斗前期研究的很多,而北邮当时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薄弱。北邮在通讯方面是很强的,也包括我们的电子科学技术。既然如此,当时我们在想,在北斗重大专项里面,我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研究方向是比较适合我在北邮发展,这也是一个命题。再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全国包括学校、研究院所,从事GPS研究的很多,一种办法,我跟在别人的研究后面继续研究,但也可能做一些大的创新。这种研究我们觉得代价会很高,投入精力会很大,因为我们的基础前期相对比较弱势。

  而北斗建起来以后,全国所有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北斗也好,GPS也好,包括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还是欧洲的GALILEO系统也好,哪个卫星好用我肯定就用哪个,哪个性价比好我会用谁来定位导航。很显然,GPS比我们早了20多年,而且GPS在市场上占了95%的市场。所以老百姓最关心的北斗的定位能力能不能赶超GPS,这是第一个命题。

  第二个命题是什么呢,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外是可以定位的,不信可以打开你的手机看一看,在这个屋里面你是定不了位的,也就是室内不定位,无定位能力,原因是因为信号太弱了,衰减以后不够检测,达不到这种(门限)值。那在这个条件下,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来支撑室内定位?所有的卫星系统都不行,不管是美国的GPS,咱们国家的北斗,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还是欧洲的GALILEO系统。

  所以科技部当时就启动了“羲和”计划,“羲和”这两个字呢,它是引用上古时期一个神的名字。她是太阳神的母亲,管理的是星座,管理的是我们的时间,时空基础。用这套系统想解决什么问题呢,第一个把室外卫星信号定位的能力增强,能不能从十米增强到厘米级甚至是毫米级。第二把室内的问题通过我们无线网络能不能支撑到一到三米的定位能力。这个一到三米是有说法的,原因是屋里的高度只有三米高,所以高度发生正负一米,就成了两米了。九平米的房间很正常,所以就正负三米。

  在这个精度情况下,我们就是在室内进行定位,好处是什么?比如现在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应急救援等等,你都需要找到这个人或者物在什么位置,你才能便于导航,便于我们的指挥,便于我们的生产生活。

  人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室内,你可以统计一下,假设没有这套系统,也就意味着你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享受不到定位导航服务。而我们牵头来做室内定位,想用通讯网解决室内定位问题。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也还是有参考,原因是所有的导航卫星,它的体制是用的是通讯体制,比如GPS、北斗也好,还有大家熟悉的CDMA。既然用通讯体制能进行那么精确的定位导航,那么为什么我们地面有这么丰富的移动通讯网络资源,为什么它就不能提供高精度定位能力呢?

  在导航年会上,我们做了一个报告,介绍了咱们国家的“羲和”计划。室外定位精度可以达到两个厘米,室内我们可以做到1米左右,这样从室外到室内,实现一个服务的过渡,我们都称之为高精度,但这两个精度等级还不太一样,从理论上讲,室内可以做到一毫米没有问题,但这需要一个时间和技术积累。

  所以这样来讲,利用递级增强系统把室外的卫星导航能力提升到了厘米级,室内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实现一到三米的服务能力。这是我们“羲和”前面做的总体目标,当然也在“十二五”取得很大突破,在应用推广方面,也发展很快。

  前十多年我就一直在做基于移动通讯网和无线网络的高精度定位问题。从全世界比较来看,我们把全球移动通信网定位精度从数十秒提升到了1-3秒,所以就能给我们一个信号说你是“羲和”的夸父,那我们觉得受之有愧,因为我们做的工作还是很小的一部分,离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是有距离。“十三五”我们的目标是做成一米以下,这是前面我们做的一点工作,当然从这些工作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交叉领域,既结合了通信,又结合了导航,包括测绘还有计算机等。

  我刚才提到过,我们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跟学科之间的关系。因为我是在北邮,北邮在通信领域有很强的优势,这是学科给我提供的支撑。有了这些支撑包括电子科学、信息通信、计算机、internet服务,都给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就促使我能够找到规律,能够发现问题,能够突破关键技术,能够解决这项服务应用。所以从科技发展,从关键突破,从基础领域的建立,到最终的服务应用,全链条的都要依托我们的学科基础。这是北邮的优势。

  雁阵模式毫无疑问,单个的学科很难支撑大的科学研究,我们需要相关的科学群体。我刚说的定位导航,你说他属于哪个学科吗?不是。特别一些重大工程,到底属于哪个学科呢,也不是。它是好多学科的支撑,共同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就是对人的要求也好,对知识的要求也好,对我们的科学手段的要求也好,都是跨学科的。某一个学科很强,其他学科很弱势,毫无疑问,你很难做出好的研究成果,那么好的学科是不是一定能取得好的成果?它有一个必然的关系。我们认为好的平台才有可能创造好的成果。反过来讲,好的成果,都需要依托好的平台。但是否有平台以后我们不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很难,所以除了平台好,还需要我们研究人员的刻苦努力,才有可能取得一系列成果。

  十年磨一剑,我们回顾一下,从03年到现在,已经十好几年,我就在做一件事——定位导航。做到现在,应该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我们后面会继续努力,来推动它的发展。反过来有了这些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奠定了一些基础,它会支撑我们学科的发展。所以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科的水平体现在人才、成果,体现在我们科技水平的创新和发展上,那就需要全校所有的师生们共同努力,来打造北邮的这种雁阵模式,推动我们学科的快速发展,构造国家和国际上,一流水平的大的学科群,谢谢。

  主持人管子键: 邓教授,我阅读了您的相关资料,发现您做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人生决定:一次是从工厂返校当学生,历经十年深造;另一次就是在专业从原来的机械工程转移到电子工程与通信之后,您极富前瞻性地选择了室内定位这一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您能不能也给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们就人生选择上进行一些建议呢?谢谢。

  邓中亮教授: 谢谢,其实人一生当中的选择是挺艰难的。我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师说过一句话:“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当时始终很困惑,不理解,三十在河东住着,一辈子不还都在那住着吗?怎么会四十年变河西了呢?不太明白。但现在我慢慢理解,“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就确定你怎么选择你的定位。

  比方说,我从上学到现在,包括博士和博士后,学的是机械与电子工程,也可以叫机械制造。我很爱好机械,85年到88年的时候在汽车厂工作,做汽车,但在80年代初的时候,机械专业是很强势的专业,我选择了机械。在工厂工作的那三年,我学会了很多,一怎么样做事,二怎么样适应社会,这两点对我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或者是奠定了一个小小的基础,在这过程当中,我发现知识是非常有限的。那个时候我们叫“引进消化”,把别人的汽车买进来,消化了,再做出一个汽车来,后来我们想,为什么不能跨越,不能创新发展。“消化吸收”也是创新过程,可是那过程太漫长了。赶上咱们国家刚改革开放,我觉得知识面不够,得学习去!当时我担任我们第六分厂的副厂长,21、22岁,管上百号人的吃饭问题和产控销,觉得我这一生不能这么过。所以后来88年就到北航上研究生,学制造工程,后来到清华读了机械制造,96年到了北邮。

  到了北邮以后发现,机械加工在北邮可能不是最优势的学科,这个时候我就在思考,我来北邮要做些什么,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选择问题有时候挺难的,你选择了半天,不如人家一句话,那这句话是什么?是一种批判,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批判你,你的选择有问题。在接受这种批判的同时,你怎么样提醒自己你的选择没有问题,这个选择是否正确,这叫相对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是怎么样正确对待你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

  在北邮大家都跟通信打交道,我记得我最开始把TCP/IP从底层做了一遍,在北邮对通信不熟,好像觉得自己不是北邮人。那个时候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践行、了解、学习。最早我是在机械电子系,后来02年出国,03年回国以后,因为我做机械也做电子,学校正好在调整专业,把我调到电子学院做院长,这就有压力了。我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可以不去,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怎么样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你得学习电子科学技术的所有东西,这是有挑战性的,但也可能你能走出这个困境。所以,当一个人面临这些问题时,就看你的勇气和胆量了,你能否下定决心来面对自己的选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同学们的目标很多,有人将来希望能够成为老板,有人希望能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有人希望能够成为科学家或研究员,关键是自己本人是否坚持追求那个目标。我认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础,而放弃选择则是给别人机会。我们通常会说,思路决定出路,平台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很重要,你什么思想指导你的人生,那当然你也要有一定的平台,这就回到我们刚才说的学校的学科平台也好,科研平台也好,平台越高你将来做得越高,最后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事情既要持之以恒,同时又要思路非常缜密。

  我们学校发展整个过程也是这样,每个人的发展是这样,咱们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咱们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每个环节,咱们党、咱们国家,大家使出全部力量来进行突破和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航天事业,包括探月也好等等都是如此。共同努力,才能使社会更快地发展,来成就你个人的梦想。所以对同学们来讲,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我们新的社会环境下,特别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冷静地思考,选择方向,同时要为你选择的目标努力奋斗,持之以恒,努力才有希望。谢谢!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邓中亮教授以“夸父逐日”的决心与雄心随梦前行,攻克了国际上始终无法解决的卫星导航“最后一公里”瓶颈,构建了天地一体的无缝定位。在他眼里,位置服务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正在改变世界,必将演绎精彩的未来。在北邮看来,构筑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就是充分挖掘各学科间的互补性,明确学科布局和发展定位,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信息链和价值链,用超常规的举措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打造“异峰突起,群峰竞 秀”的北邮学科体系。

(摄像:曹益铭 黄开宇 李晓松;采访、撰稿:邹丹 管子键 张博康 郭瀚涛;视频采编:黄开宇;网络编辑:陈静;微博、微信推广:马莎;媒体推广:吴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