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水系不堪重负水质连续五年不断恶化

14.12.2015  11:55

  

 

  北运河水系,北京市人大自2008年起连续重点督办治理的对象,曾因水质改善让沿岸居民欣喜不已。但刚刚结束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2010年至今,北运河主要污染物指标逐年上升,其中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分别上升30%和52%。北京市人大再次为北京水环境敲响警钟,以北运河为代表,北京市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形势仍然严峻。

  从5月起,检查组对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围绕治污、资源化两大目标和体制机制改革关键问题,对照四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水十条”要求认真检查。

  北运河作为本市人口最集中、产业最聚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仍是本次市人大执法检查的重点。市人大为什么要紧抓北运河不放?发源于燕山南麓昌平区居庸关的温榆河,到通州北关闸以下改称北运河,全流域覆盖延庆、怀柔、昌平、海淀、朝阳、顺义、通州,是北京五大水系中唯一常年有水的河流。北运河水系共有通惠河、清河等13条一级支流,总长度达300公里,流域面积4423平方公里。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北运河水系承担着中心城区90%的排水任务。

  检查中,代表们沿北运河支流小中河实地查看,这条主要流经顺义农村地区的河道原本开发强度不大,污水处理设施还停留在过去郊区农村的水平,但流经的马坡、南法信、仁和等顺义新城周边地区,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用水量和排污量早已不是传统的农村概念。代表们了解到,因缺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城周边3公里河道两岸出现了21个常年有水的污水直排口,大量生活污水只能通过既有排洪明渠以雨污合流的形式直排进入小中河,再加上养殖企业和工业大院直排污水,日排污量约2.78万立方米。

  城乡结合部污水直排,小中河不是孤例。已经建成投用的清河再生水厂是目前国内处理规模最大的高品质再生水厂,周边小区、高校人口快速增长,产生的污水量远远超出预期设计,每天55万立方米处理能力早已饱和,高峰时段大量污水只能直接排入清河。

  半年来,检查组组织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80人次,到朝阳、通州等9区县开展实地调研检查20余次;对京原路68号院排污、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置等10余个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围绕管网建设、城乡结合部治污等重点专题开展研讨;广泛听取政府部门、区县街乡、专业单位、普通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委托7个区县人大同步执法检查;责成相关部门自查并书面报告情况,最终总结出了当前本市水环境质量问题集中体现的六大方面:

  一是污水直排量大。全市夏季日直排污水量仍约100万立方米。

  二是城乡结合部黑臭水体集中,占城六区水环境的90%。坝河下游、常营中心沟等人口密集区的河流黑臭依旧。

  三是河湖水质较差。劣五类水质河流占监测长度的45.8%,湖泊占监测水面的40%。不仅北运河水质逐年下降,清河、凉水河、通惠河等主要河流总体水质均为五类或劣五类水平。

  四是地下水污染堪忧。全市浅层地下水四类、五类水质占平原面积50%,深层地下水四、五类水质占监测面积20%,东南部汇水末端受地表污水下渗影响大。

  五是雨污合流比重高。全市排水管道9147公里,其中雨污合流管道占24%,城六区合流管道882公里,初期雨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9%。

  六是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低,仅为23%左右。规划的15座污泥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10座还尚未开工,污泥资源化利用无出路。

  这六大问题,再次敲响了北京水环境质量的警钟。

  人大督办水污染治理回眸

  2008年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重点督办“北运河水系治理”代表建议

  2009年

  市人代会5个代表团、83人次代表提出“推进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实现污水防治资源化”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2010年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北运河治理专项工作报告

  2011年

  市人代会5个代表团、153人次代表提出“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2012年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潮白河流域水系和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重点督办“北运河流域水系水污染治理”代表建议

  2014年

  市人代会3个代表团、85人次代表提出“推进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2015年

  水污染防治“两法两条例”执法检查

  市政府治水最新规划

  2017年

  中心城和新城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

  2019年

  中心城、新城、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3%和83%

  2020年

  污泥100%无害化处理,水环境得到阶段性改善

  2030年

  水环境总体改善、水生态初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