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来北语做“一带一路”专题讲座——“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志愿者肩负的光荣使命

28.01.2016  18:58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教授来到北语,为正在接受2016赴韩国中小学志愿者培训的307名学员就“一带一路”与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做了一场精彩讲座。           

  王义桅教授指出十三五计划时期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接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亦是我国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单纯地赶超欧美转变为协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要在自身“达”的基础上“达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你自己。

  随后他从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和未来延续性三方面向志愿者学员们阐述了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与战略眼光,并强调其对当下中国经济外交的重大助推作用。
  在谈到历史必然性方面他指出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际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重焕活力,唤醒了古丝路各种文明的历史记忆、各民族共同复兴的梦想。“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限于这65个)。由高铁等所代表的互联互通网络帮助它们连通海洋,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化。从现实合理性方面来讲,世界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 “一带一路”由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提供公共产品,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一带一路”创造的是合作机遇而非对抗。就中国国内而言,互联互通已经完成,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就沿线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它们独立自强的斗志、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愿望;就区域而言,“一带一路”的建设通过各国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弥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谈到未来延续性,王义桅指出“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建设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我们将秉持知行合一、一以贯之,秉承和弘扬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求得一个国家的复兴,更要求得世界文明的复兴。

  他谈到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两年多来,不仅受到沿线大量国家、国际组织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域外国家如英国的热情响应,纷纷与中国进行互联互通和战略对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将部分全球化变成包容性全球化,将全球化与当地化相结合,帮助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开创了21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开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气象,这就是它受欢迎的根源。

  讲座在全场学员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王义桅教授的精彩演讲不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为今后肩负起赴韩国后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光荣使命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王义桅教授激情演讲

王义桅教授就“一带一路”与中国政治外交做讲座

学员们专心聆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