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看北大】“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北京大学五年来国际交流及社会服务成就回顾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后勤服务、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北大新闻网特推出“砥砺奋进看北大”专辑,回顾总结近年来学校奋力前行的实践、成就和足迹,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助力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迎接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过去五年,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为蓝图,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科学办学,埋头苦干,改革创新,破除障碍,加速发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北大在国际交流与社会服务方面均开花结果,北大在推进国际化育人、建设全球顶级师资队伍、开展科研国际合作、大力促进全球文化传播与繁荣的同时,也积极履行社会服务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对口支援、教育扶贫等工作,承担了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揽四海英才而育之——国际化育人体系培育引领未来的人
五年来,北京大学坚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因材施教、趋同管理”的工作方针,秉承“开放合作、守正创新、育人为本、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认真做好来华留学的招生宣传、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活动实践、就业创业和校友工作,构建并完善了共建、协调、可持续的来华留学项目发展体系,积极培育了一批具有北大底蕴、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知华友华人才。每年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人(次)左右的各类留学生在校学习,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师生通过来华留学项目相聚燕园,在相识相知、交流交融中谱写着人文交流的生动篇章。
在2017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燕京学堂的首届硕士毕业生艾文(Cody Abbey)作为学生代表作了题为“君子和而不同”的感言。“作为北大人的我们,每天都可以尝试更加开放一点、包容一点,以一种更加开阔的心胸去认识、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事物,去建立友谊。这样,我们就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成为艾文在北大成长的主线和未来人生规划的指引,同样也体现着燕京学堂的治学与育人理念。
艾文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2015年9月启动的“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旨在突破现有的学科限制,提倡从多个角度和多学科视角,通过更加注重整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来研究有关中国的问题。课程设置主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价值的主体性,关注中国的自我认知、中国文明的特质和精神、中国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学项目重在从中国文明自身脉络中发展出理论、问题和方法,体现主体性和国际化相结合。
说起北大的留学生活,来自埃及的阿瑚德同样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这两年切切实实地开阔了我的眼界,我不仅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也认识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这让我对外部世界,尤其是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和研究事务。”
两年的硕士学习结束后,阿瑚德选择回到埃及,并凭借其出色的汉语能力和留学背景,成功地在埃及新闻总署(Egypt State Information Service)谋得职位。现在她每天的工作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从接待到开罗参加书展的张维为和刘震云等中国作家,到参加埃及欢乐春节大庙会;从中埃文化年开幕式,到中埃大学校长论坛,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像阿瑚德一样回国致力于为祖国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还有来北大专门学习治国理政经验南南学院的毕业生们。
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并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时,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16年4月29日,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简称南南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来自27个发展中国家的48名政府中高级官员和社团领袖作为首批学员来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的经验。津巴布韦共和国总统内阁办公厅副主任吉福特·穆蓬贾认为,学院的课程是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中高级官员量身定制,通过学习使他们接触到了更多中国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这将减少他们回国后对发达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的过度依赖。
学员普遍认为学习过程中通过更多地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形成了研究问题的新思路,这对找到本国发展道路具有指导意义。
2017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给南南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回信中说道:“作为首届毕业生,你们满载荣耀,使命光荣。希望你们坚持学习、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各自国家改革发展的领导者。”
首届南南学院学生毕业
传统的长期留学生培养工作硕果累累,一些充满特色的短期留学生培养项目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求学燕园。
仅是每年夏天,就有2000多位“洋弟子”留学北大,他们研习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专业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北大暑期来华留学项目基础深厚、时段灵活、类型多元、规模可观,是全球优秀学子结缘北大、学习中文、感知中国的理想选择。
2017年7月13日,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郝平会见了来访的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邓明魁转交了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夫人阮氏贤女士给北大的感谢信,阮氏贤女士感谢北大给予越南学生20个奖学金名额,为这些学生提供在北大学习体验的机会。这些学生是北京大学的“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的第一批学员,他们在北大参加的是已经成功举办9年的国际暑期学校。国际暑期学校自2009年成功举办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项目在参与人数、合作院校、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北京大学和部分海外知名高校优秀教师联合开设通识课程和高阶课程,形成创新创业、经济管理、国际关系、法律社会、人文历史、科技理工等多个课程模块。创办以来,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1500多名国际一流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
2017年国际暑期学校
除了暑期项目,留学生也可在学期间来校学习。开设于2016年的“论道中国”学期英文授课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国际学生的青睐。该项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有“中国经济概况”“中国经济改革与商业环境”“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等英文讲授的专业课程及汉语课程,并安排实地考察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国道路、模式、新发展理念的了解与认同。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项目学生赴宁夏开展了以“走塞上丝路,看发展新篇”为主题的学习参访活动。“宁夏之行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一个更加幅员辽阔、多元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代表Nikki Vu如是说。
宁夏“走塞上丝路,看发展新篇”主题学习参访活动
众多优秀的留学生校友是北大的财富,也是中国的财富。他们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栋梁人才,同时还是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郝平与诗琳通公主会谈
泰王国的诗琳通公主殿下是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也是北京大学的名誉博士。自2001年至今,公主殿下几乎每年都到访北大,关心支持北大的建设发展,大力推动北大与泰国高校间建立各种交流关系。2005年北大成立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公主殿下出任中心名誉主席;2007年北大与朱拉隆功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成立,公主殿下亲自出席揭牌仪式。
“无论是对于中国学生,还是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北大的学习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使我们后来的生活和工作受益良多。北大的教授们向我们展示了勤勉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工作的热爱。而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十分乐于聆听教授们表达的真知灼见。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我们深感自豪。或许我们并不相识,但是无论我们身在何地,只要知道我们都是北大的学生,那么我们就会有一种毫无隔阂的亲切感。”留学生校友、塞尔维亚东方之家协会的创始人玛丽娜这样写到。
校友玛丽娜
北京大学于2015年启动了“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列入该丛书的口述实录已有近20本,已经出版的有:《罗马尼亚校友罗明和萨安娜口述实》《菲律宾校友吉米口述实录》《法国校友巴斯蒂口述实录》《巴勒斯坦校友穆斯塔法口述实录》《法国校友白乐桑口述实录》。这些图书不仅记录了校友的个人故事,也从某些侧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书影
在做好留学生培养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学生赴海外学习深造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学校努力开拓多种项目,打造学生海外学习项目集群,扩大学生赴海外学习的规模。2016年,全校本科生交流规模已达约1960人次。北京大学始终将完善协同机制,实现校级项目、院系级项目及学生社团自发组织项目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积极引导院系创办系级交流项目;重点加强理科、工科和医学专业海外学习项目的建设。丰富项目类型,为学生提供包括暑期学校、实验室和国际组织实习、毕业设计、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海外平台,建设学生海外学习中心、海外实习和社会服务基地,为学生的海外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支持,为学生赴海外学习提供充分经费保障。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公派项目,调动院系积极性,扩大派出学生规模。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统计,每年北大在出国留学方面获得支持的资金大约在1亿元。学校基金会也把学生海外学习基金列为重要筹资项目,主动出击,争取更多社会资助,设立更多专项奖学金,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
北京大学提供多种途径满足学生海外教育需求。北大-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双硕士项目、北大-洛杉矶加州大学3+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北大-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双学士学位项目等都为北大学生提供出国深造的良好途径。此外,斯坦福北大分校项目、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PKU-LSE)暑期学校让学生在校园就能领略到世界名校的魅力。北京大学150多个海外学习项目(EAP)IMUSE,包括校级交流、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学位奖学金项目,让学生走进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课堂拓展广阔的事业。“未名湖畔好读书: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港澳台留学生)”“丝绸之路青年领袖计划”“海峡两岸社员领袖交流营”“北大-台大-云大学生社会服务计划”,丰富的港澳台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机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2012级本科生孙柘是201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全国仅6名本科生),在赴伯克利短短三周的时间,他参加了“环境科学前沿领导力培养计划”(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Program, ELP),这是一场国际学术论坛,以资深的专业教授主持的讲座为主,穿插以与会者的自由讨论与实地考察。论坛时间仅短短三周,日程紧凑但开展形式多样,每周都有不同但又联系紧密的主题及活动。课程模式共有三种,分别是讲座形式的教师授课、限时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成员间互动与合作的训练性课程。
孙柘对限时的小组讨论记忆犹新:“这一类的限时展示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presetation有很多差别,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限时性和随机性。限时性体现在我们只有短短的15分钟,在没有任何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brain storming,结束后进行汇报性展示;随机性在于每一次的小组讨论都需要随机分配小组成员,讨论的主题也是随机的。
在整个ELP项目中,孙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自己关于科研项目和未来展望的一次学术报告。他说:“这个学术报告不仅是介绍自己的此前研究,还可以通过报告使其他成员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有所改观,让各国代表认识到中国在环境研究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在这样的考虑下,孙柘选择以“全国农业土壤持久性致癌污染物的风险评估”为主题,希望以准确的实验数据证明中国农业土壤的工业污染指数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低水平这一事实,以此表明中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最近十年的成效与未来的决心。
这次环境学界前沿领导力的学术盛宴给孙柘带来深刻的感触,在与所有34名成员合作、竞争的过程中,他收获颇丰——“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是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哈佛大学T.H.Chan公共卫生学院硕士毕业生尔维〮郎德利亚玛君在各次Workshop中所表现出来素养:用国际的视野、理念、方法来解决本国的危难,是每一位富布莱特学者的最高信仰,他们凭借广泛的阅历针砭时弊,令孙柘颇受鼓舞。同为富布莱特奖学金得主,孙柘看到了自己与国际精英的差距,因此下定决心要继续探索世界尖端的健康医学与环境控制技术,有效改善国内的环境质量。
五年来,北大坚持扎根中国,内外融合,揽四海英才而育之,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生更加“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进而成长为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