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统战工作十年发展铸就八大亮点

05.04.2016  11:44

  原标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占比48% 北京高校统战工作十年发展铸就八大亮点

  今天是北京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召开的日子。市委统战部、市委教育工委回顾2007年第一次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以来的北京高校统战工作,总结了十年来北京高校统战工作的八大亮点。

  十年巡礼

  高校是统战工作的传统领域和重要阵地。截至2015年底,北京高校共有党外知识分子6.2万人,占高校知识分子总数的48%;8个民主党派有11位中央主席、副主席,5位北京市委主委来自北京高校;有少数民族学生7.2万人,港澳台学生4600人。在中央和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高校党委大力支持下,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过去十年,是北京高校统战成员发展壮大、结构优化的十年。北京高校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总量由1.4万人增加到1.7万余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由270个增加到330个;民主党派成员由6700人增加到8100人;港澳台学生由2500人增加到4600人。目前,北京60所高校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00余人,党外校级领导干部40人,中层干部1100余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过去十年,是北京高校统战工作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的十年。市委统战部、市委教育工委结合北京高校实际,对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统战工作精神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先后印发了《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北京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在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开展“心桥工程”主题活动的意见》等文件。

  过去十年,是北京高校统战工作全面落实、扎实推进的十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各高校党委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始终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协调推进民主党派、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积极开展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力加强统战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过去十年,是北京高校统战工作铸造品牌、创新发展的十年。在中央统战部和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各高校党委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统战工作,创造了“心桥工程”、“123工程”、“三个10%”、“高校统战大讲堂”、“午间交流会”、“123创新理念”等一系列工作品牌,北京高校统战工作在继承中推进,在创新中发展。

  八大亮点

  1、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将统战工作纳入《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坚持把统战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工作、人才工作和干部工作整体规划;高校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组织、学生、保卫、港澳台侨、后勤等部门及基层院系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大统战”格局;坚持重心下移,设立院系统战委员,将统战工作纳入基层党委考核内容;定期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表彰统战特色与创新工作、先进党外代表人士。

  2、凝心聚力,服务发展,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引导。坚持政治上引导、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照、业务上支持,建立思想调研、情况通报、走访座谈、联系交友等制度,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自觉加强思想建设;结合中央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定期举办党外人士理论学习班、研讨班,开设“北京高校统战大讲堂”,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开通“北京高校统一战线”微信公众账号,用好党外人士“集贤”微信群、统战干部“一统三同”微信群,线上互动,线下交流。以“立足高校、服务社会、共建和谐”为主题,启动实施“心桥工程”,通过“暑期三下乡”、科技帮扶示范、高端论坛等多种形式,引领党外人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启动“123”工程:以选拔、培养、推荐工作为重点,使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总体规模达到1000余人,发现储备2000余名后备人选,重点培养选拔300余名领军人物。实施“三个10%计划”:党外干部占学校处级干部比例不低于10%,处级后备干部中党外干部比例不低于10%,每年安排党外干部挂职锻炼人数不低于挂职干部总数10%。同时,要求高校按照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人均不低于300元标准设立教育培训经费。认真落实向党外人士定期通报情况、征求意见、传达文件、邀请参加重要会议等制度。坚持分层分类培训,定期举办党外人士培训班、中青年骨干培训班,每年培训2000余人;坚持高端人才高端培训,联合中央和市委统战部门举办多期“集贤”系列高级研修班,200余位“千人”、“长江”、“杰青”等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学习;每年安排30位党外人士参加全市局处级岗位及项目挂职锻炼工作。

  4、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作用。自2004年起,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民盟、民进北京市委建立专题协商机制,定期通报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重要问题听取意见建议;每年设立课题,委托民盟、民进组织专家就教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定期举办高校民主党派负责人研讨班、基层组织骨干培训班,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议政、加强自身建设等问题开展学习研讨。高校党委注重加强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协助做好换届工作,加强班子建设,协助各民主党派统筹做好成员发展工作;组织主委工作会、高层论坛、主题沙龙加强学习交流;支持民主党派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结合经济社会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5、加强宣传,增进团结,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服务校园和谐稳定。北京高校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一家亲”教育实践活动荣获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一等奖。宣传普及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知识,定期举办民族宗教工作培训班,开设《宗教学概论》、《中外宗教概览》等公共选修课,编印《校园宗教政策与实务问答》、《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教育管理工作手册》等,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增进校园和谐。

  6、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做好港澳台侨工作。北京高校通过组织“两岸情·中国梦”主题宣传月,“国学大课堂”、国情考察、“两岸四地”夏令营、中秋联谊会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国两制”教育,提升港澳台侨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7、加强调研,扩大交流,不断提升统战理论水平与工作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北京高校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组织北京高校先后开展了“基层统战工作研究”、“党外代表人士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上百项课题研究,获得市级以上表彰50余项,编辑出版3本论文集,及时将重要研究成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统战工作的意见建议。继承传统,厚植优势,深入推进北京高校统战历史和大事记编纂等工作。

  8、优化作风,提升素质,大力加强统战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和市委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定期举办北京高校统战干部培训研讨班。组织“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谈统战”、主管书记座谈会、统战干部撰写理论文章等,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分别召开艺术院校、医学院校统战工作研讨会,增强高校统战工作的针对性。

  “心桥工程”结硕果

  8年60所高校上千次活动,参与党外人士5000多人次,服务基层群众十万多人次……2008年,根据中央统战部关于“创出北京高校的统一战线品牌活动”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际,以“立足高校、服务社会、共建和谐”为主题,在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启动了“心桥工程”主题活动。

  “心桥工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高校党外人士学科专业优势和民主党派组织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精心设计组织了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引导广大党外人士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同时,通过“心桥工程”,各级党组织发现、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党外人士,使高校统战工作充满了生机活力,搭建起了党员干部与党外人士的桥梁、党外人士与广大群众的桥梁、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桥梁、高等院校与基层一线的桥梁。

  目前,“心桥工程”已经成为引领高校党外人士思想与行动的引擎,推进高校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品牌,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项目和先进典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

  农工党北京大学委员会组织党员医生以精湛医术服务基层群众,从2009年以来,先后参与汶川地震地区、延安安塞地区、贵州黔南地区和北京郊区等27项义诊和服务社会项目,近万名基层群众从中获益,得到了农工党中央、北京市委多项表彰。

  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附中支部成员为助力郊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从2008年开始支教延庆二中,延庆二中在2006年的本科上线率不到10%,但到了2009年达到70%,2012年名列延庆地区第二名。

  中国农业大学九三学社社员李晓林教授带领研究生扎根农村建立科技小院,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称赞“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们深入一线,产学结合,服务三农,是走对了路子!

  民盟北京工业大学委员会从2012年起以帮助北京乡村进行形象设计和旅游商品开发的形式服务三农,部分成果获得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华礼奖金奖等荣誉,近百件设计纳入销售体系,销售额超百万,提高了农民收入,得到了北京市多个部门的高度评价。

  北京农学院九三学社社员董清华教授以科学技术服务北京市昌平区草莓产业发展,使得平均每亩草莓种植增收2000元,受益农户500户。

  ……

  “心桥工程”在继续,北京高校党外人士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也在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高校党外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心与心之间的这座桥梁必将更加牢固、内涵更加丰富、成果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