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名师资源 学校承办北京高校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之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汇聚北京高校及首都地区理论名家的名师育人效应。5月10日晚,“名家领读经典”北京高校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之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春季学期第八讲在学校教职工活动中心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受邀以《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意义》为题授课。校党委副书记权良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6所高校的400余名师生现场听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丽敏主持课程报告会。
授课前,权良柱亲切会见了刘勇教授,与其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读书读经典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代表课程组为刘勇教授颁发了“名家领读经典”课程授课教师聘书。
刘勇从“一百年前的中国,为什么以一场文学和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问题为切入点,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学术研究积累生动讲述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及其历史意义。他用鲜活的案例描述了五四新文学已经走过的一个世纪的历程,带领现场师生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五四新文学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满天巨星和数不清的文学经典,并且提出了五四新文学建构了自己怎样的精神品质、那些文学大师是怎样生成的、他们的作品形成了什么样的经典意义等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为什么还要阅读这些五四文学经典的问题。
刘勇在讲到百年五四的精神财富时,他指出,我们在现代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要去思考的文学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问题,不要脱离大的环境孤立地看文学问题,尤其建设性的指出文学史的时间意义问题。他强调,五四有四个跨文化品格:既创新又传承;既立本又开放;既自由又肩负责任;既批判社会又解剖自己。这不仅是对五四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当下中国青年提出的现实指导意义所在。
在提问环节,刘勇还与现场师生就“中华民族文化品格”“当代青年学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表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青春和贡献力量。
整场报告,刘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乏幽默风趣,期间引得老师和同学们掌声阵阵。两个半小时的授课,气氛轻松而活泛,充分展现了理论名家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切身感受到了思想理论教育的另一番魅力。
本次课程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我校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
据悉,“名家领读经典”北京高校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北京市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发挥北京高校及首都地区理论名家的感召力、吸引力,帮助大学生克服理论学习碎片化、浅层化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强化“读书读经典”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2017-2018学年度以“大型领读”为主要形式共设立《沧桑正道: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之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方案:世界发展大势与国家外交战略》三门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我校具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连续3届(6年)获得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多次对我校思政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作为本学年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办单位之一,是北京市对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实效的再次肯定,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摄影:高 龑)
(责编:邢华超)